004版 知行

时来天地皆同力 运去英雄不自由

中国邮政报 | 2024年04月12日

  □陈云广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出自唐末五代时期文学家罗隐《筹笔驿》一诗。这是一首借怀念三国著名英雄人物诸葛亮来抒怀的七言律诗。

  三国赤壁之战时,当时孙权、刘备两家的兵力,联合起来也不能与曹操大军相比。但是,他们倚靠了长江之险,盯准曹操北方的军队不习水战的特点,最后借了东风,用火攻来烧毁曹军的战船而取胜。这是利用天时地利而获胜的经典案例,所以说“天地皆同力”。10多年后,三国对峙之势发生了变化,且关羽、张飞等都死了,诸葛亮空有政治军事才能,也无法北伐完成统一大业,英雄由此步入“不由自主”的境地。

  这两句诗蕴含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对“时与势”“运与命”等的思考——顺应时代的趋势,把握宝贵的战略时机,最终就能取胜而完成大业;但运势离去时,即便是英雄也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这也是人生的无奈吧。

  今天,我们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时,不妨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加深对“时”与“势”等概念的理解。同时,对于传统文化思想也进行一定的扬弃与超越。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任何具体的联系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随着外部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因素之间联系的性质、方式也会发生变化。我们必须摈弃用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观点看问题的思路,而要密切关注事物的发展、环境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对全局、主要矛盾、潮流趋势要有清醒的认识,并准确把握,抓住时机进行战略性调整、转型。在任何工作中,都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把握斗争方向,因事、因时、因势调整工作方针、工作任务和斗争策略,这是夺取胜利的根本保证。同时,我们也应承认,有些艰巨的事情非短时间内所能完成,在努力推进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挫折与失败,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唯心地将这些背后的原因归结为时运不济、命该如此而自甘落后。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斗争的哲学,其任务不仅仅是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掌握矛盾的辩证规律,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最终是为了解决矛盾;对事物作预测、作判断,最终是为了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必须顺势应时,聚焦矛盾、聚焦问题,促进事物向有利的方面转化。当环境、时空不利时,我们要“察于未萌,止于未发”,把各种消极因素化解于萌芽状态,对始料不及的突发性事件要反应敏锐、处置得当,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危机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这样才能避免“破窗效应”。面对困难和暂时的挫折,我们要调整心态、综合分析,抓住当前有利的因素,顺势而为,敢作敢为,拿出自己的勇气、智慧和本事,去冲锋,去拼搏,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不去拼搏,何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