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版 飞鸿

故乡的炊烟

中国邮政报 | 2024年04月19日

  □杨世莹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每当读到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便不由得想起故乡的炊烟,想起难以忘怀的母亲升起的那缕袅袅炊烟。

  故乡的炊烟,伴随着我长大,让我度过了一个充满童趣和快乐的童年,成了我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宋代史弥宁的《炊烟》写道:“不是青烟出林杪,得知山崦有人家。”从诗中,我明白了只要有炊烟的地方便有人家,就有人间烟火气。记得小时候,在农村家家户户厨房都有柴火灶,厨房屋顶上可见到一个很高的烟囱凸出来,每个烟囱顶部都会用砖头砌个三角,或用瓦片、铁皮半遮着,两边留着洞孔出烟,目的是防止雨水流入烟囱内。每当三餐时分,拿起一片松明,点着火往灶膛里送,然后塞入松毛,再放入柴火,此时,一缕缕炊烟便从村庄高矮不一的屋顶上的烟囱里冉冉升起,缥缈的烟雾渐渐地弥漫了整个村庄,千姿百态,汇集在一起,在天空中轻舞飞扬,若即若离,随风而逝,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令人赏心悦目。

  清晨,炊烟是农村起床的号角,迎接黎明;傍晚,炊烟是农村劳累的归宿,送走黄昏。炊烟虽轻,一头是锅碗瓢盆的交响乐曲,一头是柴米油盐的酸甜苦辣,但无论如何,升起袅袅炊烟代表着一个美满家庭的温暖,更是母亲深情的呼唤。母亲一天的劳作总是从灶台开始,也是在灶台结束。为了我们兄妹上学,母亲每天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催我们早起读书,然后到厨房,往灶膛里塞第一把柴火,随着噼里啪啦的燃烧声,一股浓浓的白烟从屋顶的烟囱徐徐升起,母亲就开始在灶台上麻利地添柴、烧水、煮菜,熊熊燃烧的火光映衬着母亲慈祥的脸庞。每一碗菜都是母亲用无私的爱在精心烹调;备好饭菜,再催我们赶紧吃饭上学。

  走在放学路上,我远远就能看见自家的炊烟又袅袅升起,家中的饭菜香味勾起了我的食欲。回到家中,一家人有说有笑地围在饭桌旁,香喷喷的饭菜,踏实地吃着;兄弟姐妹谈论着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大家欢声笑语,美美地聊着。

  长大后,工作在外,炊烟则是母亲对儿女的盼望。每次回家,总见母亲围着灶台转,与炊烟相伴,从早到晚都在灶台上不停地忙碌着,张罗着一桌可口的美食。在母亲心里,忙碌才有烟火,有烟火的家才是幸福的家;炊烟就像一首无声的诗,描绘着母亲一生的岁月。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描写了黄昏炊烟的景色,细致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幽居山林、诗酒自娱的形象,表达了诗人的田园之乐和闲情逸致。但在我心里,故乡的炊烟不是孤烟。记得有个夜晚,母亲煮了一碗红酒炖蛋端到我面前,悄悄告诉我“今天是你的生日”。母亲专注地看着我开心吃着生日蛋,我一下子明白一缕晚起的炊烟是多么的温暖,那是母亲对儿女最深沉的爱,让我铭记母亲对我生命的意义。

  如今,母亲已离我而去,但故乡的炊烟仍勾起我对母亲深深的思念。远离故乡,故乡的炊烟已成为抹不去的记忆和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