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雪萍
明代诗人林鸿《饮酒》诗中有这样一句:“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用白话讲,就是假如一句话都不能付诸实践,纵然读了万卷诗书也是枉然。作者通过“万卷”和“一语”的强烈对比,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揭示了理论认知与行动实践的辩证关系,指明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指导实践;如果认识脱离了实践,就如水中月、镜中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今天,许多重要文章、重要讲话中常引用这句诗,旨在要求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避免空谈理论,要重视实践,了解民情、掌握实情,搞清楚问题是什么、症结在哪里,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真正行动起来。
谈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我们不能不联想到一个妇孺皆知的成语典故——纸上谈兵。历史表明,纸上谈兵,误国误民。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仅仅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没有实干行动,就是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兵败如山倒。这从反面印证了一个道理:明白理论是一方面,付诸实践是另一方面;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做到知行合一,才能让智慧之树结出丰硕之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往今来,无数先贤都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先秦时期的《尚书·说命中》言:“非知之艰,行之惟艰。”说的是知道一个道理并不难,难的是把这个道理应用于实践,这明显反映了古人的重行思想。孔子也有“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敏于事而慎于言”等言论,提出君子应当言行一致、以行为本。孔子还讲:“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借学《诗经》、用《诗经》的例子,更为具体地阐明了活学活用的重要性。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要想了解“天之高”“地之厚”,必须“登高山”“临深溪”。“不登”“不临”是无法了解“天”“地”的,想获得真知识,必须躬行实践。荀子还有段话对躬行讲得更为透彻:“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层层递进,将“行”置于最高层次,使“行”即实践成为检验“知”的标准。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所有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必须躬行实践,多学多用,活学活用。正如革命先驱李大钊所说:“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实践不是实验室中的模拟操作,而是现场一线的实战考验。它练就的不仅是高超的技能,更是担当的品质。唯有在日常工作中努力实践,在大战大考中砥砺前行,在狂风巨浪中屹立不倒,才能取得成功,才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