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版 深度·热词

“低空经济”蓄势腾飞

中国邮政报 | 2024年06月28日

  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以各种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各类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低空经济这一概念于2009年被首次提出,旨在融入一、二、三产业的发展,通过发挥新的要素优势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加快融合应用,促进产业升级,未来将在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保障、服务国防事业等方面不断发挥重要作用。

  低空经济辐射范围广,具有较强的牵引带动效应。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赋能,能够与更多经济社会活动相融合,如在建筑、物流、农林、电力、公安、医疗、救援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有利于打造多领域协调发展的综合经济形态,其创新性与智能化具有明显的新质生产力特征。

  低空经济科技含量高、创新要素集中、产业链条长,其在具体应用场景的实践展开依赖于上中游产业链与下游产业链的融合衔接。在上游产业链,低空经济主要集中于计算机辅助软件开发、关键原材料生产以及零部件制造。作为低空经济产业的核心,中游产业链包括低空产品生产、飞行器载荷研发以及地面系统搭建。通过适航审批、获取空域资源后,上中游低空经济将与下游诸多领域展开产业融合,如“低空经济+旅游”“低空经济+农业”“低空经济+物流”“低空经济+城市管理”“低空经济+交通”“低空经济+国防”“低空经济+基建”,横跨一、二、三产业,孕育以“低空经济+”为基础的广泛应用蓝图。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加速形成低空经济产业集聚效应与创新生态,将助力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推动高质量发展。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将“低空经济”写入国家层面规划,提出要发展交通运输“平台经济、枢纽经济、通道经济、低空经济”。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低空经济”提升至战略性新兴产业新高度。2024年1月,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低空经济进入“有法可依”的规范化发展新阶段。2024年全国两会上,“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2024年3月底,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中国民用航空局印发《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推动低空经济形成万亿元级市场规模,并将继续深化通用航空装备在应急救援、物流配送、城市空中交通、新型通用航空消费等领域的示范应用。

  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海南、四川、湖南、江西、安徽5省已获批开展省域低空改革,多个地市建立了实验基地与试验区,通过在场景应用、基础设施、服务体系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加快推进低空经济的商业化进程。今年4月以来,广东、山东、内蒙古、北京等省份以及江苏南京、苏州、无锡等地、市均出台了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抢抓低空经济产业密集创新和高速增长的战略机遇,抢先打造低空经济产业发展高地和全国低空经济创新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