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版 知行

“官办民助”的麻城河驿站

中国邮政报 | 2024年08月20日

  □周唯

  在湖北省南漳县东巩镇正北方、直线距离约10公里之处,有一个名为“麻城河”的自然村落。传统民居以麻城河为轴线零星分布,河两岸群山连绵起伏,河谷地带农田肥沃、山清水秀,充满农耕文化气息,是中国古村落文化的活态样本。

  走进原始古朴的麻城河村,犹如闯进了一个宁谧的世界。历史上,这里是荆襄平原进入巴蜀之地的古驿道,行人车马匆忙。据《南漳县志》(清同治四年版本)记载:秦将白起“引水灌鄢”时在麻城河村旁的凤凰寨上“塘兵五人”,印证了古驿道的历史。这里还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古商道,东联山外平原,西通荆山腹地,食盐、日用品、山货等皆通过此道运输。

  村东北口坐落着南漳县仅存的一座古驿站、古邮站——麻城河古驿站。从麻城河边一座清代乾隆年间的“协济夫马碑”上,可知古驿站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

  据碑文记述,“乾隆三十三年,宜城经过兵差奉檄调拨南漳民马协济,后成定例”,麻城河遂“与如宜邑为八省通京”。官差、兵差的频繁往来,对当地马匹的征用也越来越密集,“每若马匹倒毙,已不堪言”。农闲之时,征用民马还能勉强应付,“若当田务殷忙”,则“妨耕作,闾间受累,里巷嗒嗟”。当地生员遂联名向知县李芸经陈情,得知县批准,“饬令各都乡保甲,劝谕士民人等,遇力捐资”,共捐银1200两,“交典商收贮生息伺候”,用于雇用马匹役夫。后“遇有宜城大差需用夫马”及“道府各县经过差使”,“依照旧例办理”。驿站还设立了费用管理和保障制度,“倘有不敷,官为捐赔。遇有盈余抵还赔项,总不得动用本银,今后官吏及绅士、商民均不得暗中掣出,致成画饼”。就这样,“官办民助”的麻城河驿站逐渐发展成全功能的驿站,承担交通工具、接待及通信事务。根据《南漳县志》记载,麻城河驿站一直延续到清代晚期。历史的沉淀,让麻城河古驿站成为研究古代交通、商业、文化交流的不可多得的活化石。

  根据对现存建筑的整体形制推断,现存驿站的修建年代应为清代晚期。这座占地300多平方米的古建筑保存完好,基本保留了清代驿站的原貌。

  信步麻城河村中,仍然可以看到一些古驿站的遗存。如今,约3米宽的古驿道仍然是村民通行的重要道路,古驿站也是游客访古探幽的必到之处。无数游人行走在古驿道上,驻足于古驿站中,聆听数百年流传下来的故事,遥想那些被时光抹去的岁月,感受文化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麻城河村正在被更多人知晓。2015年,麻城河村入选“中国景观村落”名录;2019年,麻城河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南漳县文物部门也正在将麻城河古驿站申报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融合源远流长的邮驿文化元素,使得当地文旅融合发展彰显出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