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智勇
丝路悠悠,黄沙漫漫。丝绸之路也是最古老的驿道,昔日沿途驿站之多,有的甚而历代绵延而立、经久不衰。因此,更有着别样的风景,或苍松翠柏而立,或古楼碑匾杂陈,有的甚至还有着神秘的传说。
黑松驿地处丝绸之路要冲,祁连山北麓,乌鞘岭北山脚下,距离甘肃省古浪县城15公里,南依地势险要的军事要塞乌鞘岭,西北靠巍峨险峻的古龙山和铁柜山。在古龙山与铁柜山之间是一条长约9公里、最宽处约300米、最窄处只有100米的峡谷,它就是“扼甘肃之咽喉,控五凉门户”、号称“金关银锁”的古浪峡。而黑松驿驿站和城堡正好位于古浪峡与乌鞘岭之间的中心点上。
如果说位于河西走廊的黑松驿被称为远方的话,那么,这里一定少不了诗。唐朝边塞诗人高适曾写有一首《入昌松东界山行》:
“鸟道几登顿,马蹄无暂闲。
崎岖出长坂,合沓犹前山。
石激水流处,天寒松色间。
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
黑松驿在汉代因苍松翠柏蔚然成林,成为苍松县的治所。十六国后凉麟嘉四年(392年)改名为昌松县。自汉唐以来,这里一直是丝绸之路上的驿站。因为从远处望去,墨绿色的松林呈现出黑压压的一片,故而得名黑松驿。
此时高适在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处任幕府书记,从诗中可以看到,他在经过黑松驿时,道途崎岖坎坷,涉激流、穿寒松,荒寒的景象使行路之人顿生孤寂、厌倦之感。但是最末一句,内容一转,诗的情调也为之一振,指出这一切都是为了“王程”,从而自戒自勉、不应懈怠。高适这首诗写出了盛唐边塞生活中所洋溢的进取精神。
诗歌,特别是边塞诗,除了抒发诗人的情感、寄托着诗人的志向,还往往凝聚着生命的智慧。明朝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吕大器于崇祯十四年任甘肃巡抚,他在平定西北的战乱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吕大器曾率军路过黑松驿,并写下了《黑松岭》诗:
“漠漠浓烟罩万松,逶迤秋岭尽成龙。
声寒铁骑千军肃,一线遥看古戍峰。”
从诗中可以看到他统率的大军,军容整肃,怀着必胜的信念通过地势险要的黑松驿,从而一战成功,声震朝野。
黑松驿地处丝路要隘,作为驿站负责接待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为来往官员途中提供食宿和换马。一些名人、大员前往西域皆要经过这里,因此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这里昔日商业兴盛、店铺林立。
1842年,一代名臣林则徐在广州禁烟,后被道光帝革职,发配新疆伊犁,他不畏路远艰险,决然踏上了西谪之路。林则徐在《壬寅日记》中写道:“(8月)十二日。戊子。晴。辰刻行,五里水泉墩,又五里乌梢岭,岭不甚峻,惟其地气甚寒,西面山外之山,即雪山也……又十五里黑松驿,古浪令陈雪炉(世熔,安徽怀宁人)在此迎候,即与共饭。”林则徐日记中的陈雪炉,为清道光十五年进士,时任古浪县令。当陈雪炉闻知林则徐西谪伊犁途经古浪,早早地来到黑松驿迎候,他们甫一见面,互致问候。西行之路,漫漫无尽,就在将出阳关时,遇到了挚友,并且诗酒酬唱,这对于被谪的林则徐来说,多少给予了一些慰藉,支撑他走过茫茫戈壁。
抗战爆发以后,老舍先生辞去教职,奔赴武汉,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迁往重庆。1939年,协会组织作家战地访问团分南、北两路奔赴前方慰问劳军,老舍参加的北路慰问团,于1939年7月28日从重庆出发。当慰问团途经古浪时,正值重阳节。黑松驿附近经霜的树叶在寒风中纷纷凋落,一团团阴云在天空中缓缓移动,散落在各处的村落、树林、山谷覆满了白霜,路边的孩童们,衣衫褴褛地在冷风中瑟瑟发抖……老舍目睹此情此景,激起他秉笔直书,写下了许多抗战诗歌,以激发全民族奋起抵御外辱的信念与力量。
俱往矣!如今,这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虽然黑松驿已没有了“驿”的功能,但是古浪县黑松驿镇以“驿”做起了文章,立足特有的驿站资源,以驿站文化为底蕴,就地取材,以古驿站、古牌匾嵌入,建成仿古驿站、苍松古城、城楼角楼、民俗文化展厅、历史文化展厅等,正打造集生态宜居、人文旅游、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特色旅游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