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军
近日,到东街上的店铺买东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把大算盘。啊!久违的稀罕物。我看着算盘,往日的记忆又浮现脑海中。打得一手好算盘,曾经是一些买卖人的立业之本,过去商家核算往来账目,收入支出都离不开算盘。掌柜先生眼镜一戴,手指上下噼里啪啦,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我的祖父是个小商人,走南闯北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算盘打得灵活自如,赚的钱也不少,都置办土地了。父亲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练就一手打算盘的功夫。虽然只上过几年私塾,但他那种刻苦自学的精神至今激励着他的后辈。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当上了生产大队长兼会计,会打算盘派上了用场,让大家见识了父亲打算盘的风采。只见父亲在打算盘前两手抓起算盘一抖,只听清脆的“唰”的一声就摆到桌子上,“叭叭”两下,挡位上下的算盘珠子已归位,接着便传来算盘珠子噼啪作响,便见父亲手指拨动,上下翻飞,加减乘除,口到心到,心到手到,三下五除二,个十百千万……每到分地分粮时,全村几百户人家的土地、粮食,都靠父亲用算盘噼里啪啦,手头上下齐飞,三下五除二,再复杂的数字也能算定。儿时看得我眼花缭乱,看不出名堂,却看出了兴致。现在想来,看父亲打算盘那是一种精神享受。
上世纪90年代,我毕业分配到邮电局,被安排在乡镇邮电所当了一名邮政营业员。当时在邮政工作,无论是窗口服务,还是后台作业,算盘都是不可替代的看家运算工具。上班第一天,负责人老王就讲:“你干邮政营业首先的前提是练好算盘,每旬每月的营业汇总都需要它。”当时两眼一抹黑,对算盘、账目一窍不通,愁得我不行。为了练好算盘,我每天下班把算盘带回家,向当了几十年会计的父亲请教,父亲便不厌其烦地手把手教我,教我记总账、银行账、现金账。父亲教我打算盘的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他让我不停地念叨着“125、125、125……”,手指不停地敲打“125+125+125……”后来我才悟出了个中道理,这样看似只打着三个数,实际上对所用的三个手指指法都练习着。按照父亲的教法练着打算盘,我更佩服父亲和他练就的算盘功夫了,我更感激父亲。记得80年代,上小学那会儿,珠算还是一门功课,每天上学都背着算盘,噼里啪啦光听响了,当时学的也荒废了。现在为了工作,我手指磨破,裹上胶布照常练。寒来暑往,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算盘打得熟练多了,冲过一次次的考试关,并且取得四级珠算证书。
如今,邮政网点员工更替了一茬又一茬,计算机换了几代,邮政金融早已是智能化、自助化、电子化和人性化,时代在变化,生活也在变化,算盘也退出历史舞台。过去的二十多年间,我用过5把算盘,至今我还保留着一把不锈钢算盘,有时拿出来打一打,回忆便涌上了心间。我不会忘记父亲的叮嘱,永远铭记算盘中蕴含的道理。我告诫自己要常装一个算盘在心中,不管多大年龄,在岗一天,坚持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勇于担当,算清算明人生的“账单”,牢记做人办事也要像打算盘一样,干脆利落,掷地有声,做一名有态度、有力度、有温度的邮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