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禾芯
南京鸡鸣寺路的人流量常年稠密,与之毗邻的北极阁公园,更显静水深流。北极阁公园地处一座高约百米的丘陵,为钟山延伸入城的余脉,东接九华山,西连鼓楼岗,北临玄武湖,因形似鸡笼得名鸡笼山。公元439年,这里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文学馆。文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1500多年后,南京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文学之都”,成为中国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2022年,南京选址鸡笼山,打造出城市文学空间网络枢纽——“世界文学会客厅”,并借鸡笼山山道串联起文学坐标,传承千年文脉。
古往今来,南京独特的山川形胜和丰厚的历史底蕴,为文人提供了不竭的创作灵感和源泉。所谓“衣冠文物,盛于江南;文采风流,甲于海内”,南京是中国文学走向独立和自觉的启航之城,更是中国文学活动和文学传统绵延不绝、高潮迭起的城市。
沿着鸡笼山山道蜿蜒而上,两旁不时出现饱含文学典故的凉亭、印着古诗文的金属栏杆和座椅、赋予实体与意象互动的二维码……2公里文学小道,11个文学坐标,悠远的文脉在此处处留痕。我最欣赏的是,山道旁别具匠心的古风警示牌。颇具考究的两句诗文,辅以简洁图示和四字标语,不仅雅俗共赏,更彰显文学与山水城林、日常生活的巧妙融合。
其中,“严禁扰民”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广为人知的千古名句,出自南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大意是蝉声阵阵,反倒显得林间特别安静;鸟鸣声声,反倒显得山中特别清幽。在此,你可不能外放广场舞伴奏曲“炸街”,否则路人的嫌弃指数直接爆表。
提醒“森林防火”的“山风吹空林,炎火常为虞”,是一组颇为考究的嫁接。其中“山风吹空林”出自唐朝诗人岑参的《暮秋山行》:“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意思是山中的秋风吹进空寂的树林,树叶飒飒作响,仿佛有人在行走。“炎火常为虞”来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武陵观火诗》:“楚乡祝融分,炎火常为虞。”火这玩意儿,必须时时警惕。
“危乎高哉,戒慎恐惧”是提醒“当心跌落”。上句来自唐朝诗人李白的《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大意是感叹“实在是太高了”。“戒慎恐惧”出自《中庸》“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君子在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也要心存敬畏之心。总而言之,鸡笼山虽然只有百米高,并不难爬,可一旦眼不看路,踩空跌倒,也不是闹着玩的!
与之相近的,还有“注意安全”的“登高必自卑,步步勤攀跻”。“登高必自卑”出自《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远行,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这里的“卑”取其本义,即低下。要登高,必然是从低处开始攀爬。水往低处流,是自然之道;人往高处走,是君子之道。“自卑”,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是一种自惭形秽的消极心态,但如果能意识到自身缺陷,理性看待、清醒对待,勇敢面对、持续改进,自然柳暗花明。“步步勤攀跻”出自宋朝诗人陆游的《秋思》:“余年如登山,步步勤攀跻。”多年如登山,步步努力攀登。爬山也好,人生也好,蹄疾步稳、循序渐进,准没错。
汲取古人智慧,警示今人言行,这样的警示牌,有没有文化?够不够文学?所以说,所谓“文学之都”,并不是停留在历史片段中,也不是静置在经典名著里,而是体现在每个日常生活的点滴中。一条山道,千年文脉,这是古都南京的文学日常,也是城市文学精神的悄然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