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军
炊烟起,氤氲升腾间,缭绕着人间的悠闲与繁忙。炊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有着家的味道和少年的梦乡。随着时代更迭,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逐渐告别了柴火、煤球,炊烟也渐渐散去……
记忆里的乡村,无论是清晨、中午还是傍晚时分,家家户户的上空都会陆续飘起或白或青的炊烟,和着日升日落的节拍,发出早出晚归的信号。没有风的时候,一束束炊烟像一个个浓墨重彩的省略号,记载着人们喜怒哀乐的每一天。
厨房是每个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村庄农户的厨房里,除了锅灶、碗盆,就是八仙桌及大小不等的凳子椅子,我们习惯叫“锅屋”。那个时代,解决全家温饱是头等大事,母亲每天为了一家人的三顿饭可谓绞尽脑汁、变换花样,自然忙碌不息。母亲还常常在炭灰中炕山芋,香甜可口,全家人最爱吃。让我们感觉到幸福、温暖。
那时候,生产队居民点上有一道“风景”,就是每户门前屋后都有一个大草堆,那是农民们一年的柴火。自己家田里种什么就用什么秸秆做柴火,种黄豆用豆秆,种麦子用麦秆,种棉花就用棉花秆。最让人难忘的要数拔棉花秆,望着一米多高、大拇指般粗、整整一个畦面的坚硬秸秆,还未动手就想退缩。拔棉花秆是技术活更是体力活,这样的活我曾连干了三天,累得腰酸背痛,双手虽然戴着纱手套,还是磨出了好几个大水泡。农家有了充足的柴火,也算解决了一家人过日子的后顾之忧。有了炊烟的“陪伴”,那陈旧简陋的茅屋才有了勃勃生机,才有了令人回味的诗情画意。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煤球代替了木柴。用煤做燃料比木柴省时省力,煮饭、炒菜、烧水很方便,炊烟也渐渐减少了。那时家家户户流行自己打煤球,即“蜂窝煤”。上世纪90年代以后,煤球厂多起来了,晴天的时候都有小贩拖着板车,走街串村地叫卖煤球,大家再也不用费时费力地自己打煤球了。如今,“蜂窝煤”已成了历史。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乡镇建起了液化气站,家家户户很快用上了液化气。只要轻轻旋转一下开关,火力要大就大、要小就小,既卫生又方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21世纪,人们看到液化气使用起来既方便又快捷,便“抛弃”了那曾经带来无限温暖的大锅灶台和煤球,一套套豪华又气派的西式炉灶闪亮登场了。
近两年来又进行了天然气的置换工作,液化气供应改为清洁、高效、经济的管道天然气,直接通到乡村居民小区,使用起来更加安全省心。这样一来,告别“扛罐上楼”的日子,“点燃”幸福新生活,在城乡各地更很难见到炊烟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的炊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过去的“锅屋”和现在的厨房,已不可同日而语。厨房里的电饭煲、电磁炉、微波炉、烤箱等厨具一应俱全……现在的厨房不再只是家庭主妇的辛劳场所,它融合了休闲、娱乐、会客等多种功能。小小厨房折射出生活品质的巨大跨越。炊烟的变迁,虽然只是人们生活中的一角,但它也折射出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进步。如今,炊烟已经成为我们怀念过去、回忆故乡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