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版 集邮

蛇是生命和智慧的象征

中国邮政报 | 2024年11月06日

  

  中华书局总编辑 尹涛

  蛇在中国民俗文化中,是一个复杂而有着丰富象征意味的形象。首先要提及的是关于蛇的图腾崇拜。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对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都抱有崇敬之心。其中,蛇作为一种神秘而强大的生物,成为许多氏族的图腾,这在古籍中有大量的记载。例如,传说中的盘古被描述为“龙首蛇身”,伏羲被描述为“人首蛇身”,女娲则是“蛇身人面”的形象。他们被视为人类的始祖,创造了天地和人类,这样的神话传说体现了古人对蛇的崇拜和对生命起源的思考,展现了蛇作为始祖的形象、作为生命和智慧的象征。例如,女娲被认为用泥土造人,补天救世,是人类的母亲;伏羲则被视为文化的创造者,发明了八卦,教会人们渔猎和畜牧,他们被赋予的这些能力与特质,与当时人类的生活习性是密切相关的。他们的蛇身形象,反映了蛇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此外,古代一些少数民族也有崇蛇的习俗。例如,傈僳族、侗族、黎族等民族都有关于蛇的图腾崇拜,他们认为自己是蛇的后代,尊称蛇为祖先的化身。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与蛇共存,不打不杀,甚至将蛇视为保护神。这些习俗都体现了人们对蛇的崇敬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民俗活动中,蛇的形象也频繁出现。例如,在福建一带,每年农历正月初六至二十一,人们会举行隆重的“游蛇灯”活动。蛇灯由蛇头、蛇身和蛇尾组成,装饰华美,舞动起来流光溢彩,寓意着风调雨顺、吉祥如意。在江苏宜兴地区,人们认为九月初九重阳节是蛇的生日,家家户户会用米粉做成“米粉蛇”,其形状各异,寓意多子多孙。另外,闽人的蛇崇拜也非常有特色。福建省简称“闽”,《说文解字》解释为“东南越,蛇种”。当地人对蛇充满敬畏,建有蛇王庙,举办蛇王节,祭祀蛇神,祈求平安和丰收。在民间传说中,蛇也经常出现。例如,《白蛇传》讲述了白素贞和许仙的爱情故事,白素贞就是一条修炼成精的白蛇。这样的故事赋予了蛇以人性的情感和美好的品质。

  蛇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许多的记载。在《山海经》《淮南子》等古籍中,蛇被描述为神秘的生物,具有预示吉凶的能力。蛇被视为智慧的象征。例如,《淮南子》中有关于伏羲的记载,描述其启迪了人类的智慧。

  蛇与龙的关系也密不可分。古人常说“龙蛇之变”,认为龙和蛇可以互相转换。在《说文解字》中,许慎提到:“龙,鳞虫之长。”这里的“鳞虫”指的就是蛇。古人认为龙与蛇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十二生肖中,蛇也被称为“小龙”。在一些地区,属蛇的人会自称属“小龙”或“长虫儿”。例如,在天津地区,人们通常不说自己属蛇,而说自己属“小龙儿”,这体现了蛇与龙形象的融合。

  在古籍和民间传说中,也有许多关于蛇化为龙的故事。例如,在《博异志》中,有这样的描述:一条大蛇,初看是赤斑蛇,随后出现龙的特征,长出角和足,鳞甲焕然,最终化为真龙升天。这种蛇龙互变的想象,反映了古人对蛇与龙关系的理解。《山海经》中记载了“巴蛇吞象”的故事,讲述了巨大的巴蛇可以吞食大象,三年后吐出象骨。这种神话体现了蛇的神秘和强大。此外,蛇还被视为生殖和生命的象征。由于蛇蜕皮再生的特性,古人认为蛇具有长生不老的能力。在《诗经》中,有“维虺维蛇,女子之祥”的说法,认为梦见蛇虺是生女孩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