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利国镇中心的“利国驿”牌坊。 □刘立明 摄
□柏滨丰
江苏徐州自古是南船北马交会之地,也是历代重要的驿传要道、往来文书邮递传输的关键落脚点之一。徐州驿站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是设立于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的利国驿。
毗邻美丽的微山湖,坐落着享有“古徐州北大门”之誉的千年古镇——铜山区利国镇。沿着东坡大道进入利国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两米多高的黑色大石碑,上书五个大字:利国古驿站。
利国地下资源丰富,自古盛产优质铁矿石、铜、煤炭等。隋唐时,利国名“秋丘”。唐朝在此设“秋丘冶”,专门管理冶铁事务。到宋代,开启以煤代木的燃料革命后,黄河流域的铁冶业免于既倒,秋丘冶也一跃成为全国四大炼铁基地之一,升级为“利国监”,意在利国利民,专司采矿冶铁、锻造兵器。后来,这里又加设“宝丰监”,专门从事“炼铜铸钱”,古钱币收藏界著名的“五铢钱”就出自这里。一地设两监,历史上绝无仅有,更凸显了利国在当时的重要地位。
宋代冶炼业的快速发展,促使利国成为主要的水驿站。现位于利国镇利国村南部的“运铁沟”,就是宋时开挖的人工河道。“运铁沟”既方便了铁的运出,又实现了利国有水道与泗水、汴水相连,极大地方便了这里同外界的联系。
明朝建都南京,后从南京迁都至北京,一度“两京”并用。为加强对国家机器的管理,明朝对于驿传的组织和管理更加重视。明时驿传在京城的有会同馆,在外的有水马驿、递运所、急递铺。会同馆有南北二馆,北馆六所,设于北京;南馆三所,设于南京。水马驿是水驿和马驿的合称,专为递送使客、飞报军情等。基于利国是当时重要的冶铁基地和经济重镇,明永乐十三年,朝廷将这里设为利国驿。
旺盛期的利国驿院落宽敞,有房20余间,既是邮传通信的管理机关,又是官员往来打尖、住宿的场所,被当地人称为“公馆院”。明《徐州志》记载:“利国监驿去城东北九十里,永乐十三年重修,额设驴马一百四匹,马六十四匹,马夫六十四名,馆夫四名,驴四十头,驴夫四十名。”
明清时,利国驿有姓名可考的驿丞14人,任职时间长则十余年,短则四五年。驿站主要管理者任职的相对稳定,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利国驿的运营总体平稳。清朝以北京皇华驿为中心,在县与县之间设立大量急递铺。当时徐州设有总铺,从总铺出发,南至6铺,东南达8铺,北连7铺,西北接5铺,西通3铺。利国驿铺,正位于北线终点。到清末,因政府腐败、经济衰落,驿站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利国驿也不能幸免,勉强支撑至1897年被裁撤。利国驿原有建筑因缺乏管理,又历经战乱,大多破损倒塌,最终消失在历史烟云中。如今,利国驿的旧址已演变成利国镇,近年才在此立了一块“利国驿”牌坊,引发人们思古之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