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怀银
我的家乡安徽省枞阳县,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临江淮平原,物产丰富。一进冬闲,辛劳一年的乡亲们便开始准备种类纷杂的年货,既表达对春节的期盼,也是对这一年劳作的犒赏。祖先设置“春节”这个节日,很关键的意图就是要把人聚在一起。而连接其中之一的,则是食物。
家乡最普通也最有名的春节美食莫过于鸡汤泡炒米和炆蛋。家家户户都有准备,它们既是点心,也是主食。
鸡汤泡炒米,顾名思义是鸡汤与炒米的相逢。炒米的制作工艺说起来也不难。选当年收获的上等糯米,温水浸泡一夜,胀透至米心发软,便用簸箕捞起来用冷水冲,让米粒不粘连,等水分沥干,便可下锅炒。大铁锅烧热,分批将米撒入锅中。细竹枝扎成扫帚状,帚头沾一点香油,沿锅底顺时针炒动,米粒不时蹦跳,欢腾得很。炒米时火候很重要,小了米生硬,大了就糊焦。米炒至金黄色出锅,放入簸箕中冷却,再装入铁皮罐中,留存待用。
平日里,乡人们农忙时节“打尖”时便以炒米为食,用开水泡一下,加盐、加糖、加猪油皆可。
鸡汤泡炒米基本是过年时才有。农人养鸡平日里留着下蛋,换些零用钱。在老家时,母亲每年养二十来只鸡。小年后,会杀几只养了两年的肥壮老母鸡置于大钢精锅中炖煨,汤清油浮为佳。散养的土鸡油大,肉质细腻,熬出来的鸡汤味道十分浓郁;鸡肉不是一次就能吃得完的,再吃的时候往往要兑一点儿水烧热。鸡汤泡炒米的浓浓香味,不仅仅来自炒米,更是源于炒米与鸡汤各自香味天作般的融合与相互激发。春节走亲戚拜年,不常能赶上饭点。农村柴火灶炒菜煮饭慢,且客人小坐片刻,还要赶往下一家。鸡汤泡炒米来得快,也不失礼仪。客人坐下,泡茶上点心。闲聊间,主人会把烧热的鸡汤和鸡肉盛入碗中,年长、尊敬的客人还要多添一只鸡腿,再把香脆的炒米端到客人面前。客人根据食量将炒米入汤,伴着嗞嗞声,炒米次第落入碗底,香气瞬间四溢。就着鲜美浓郁的鸡汤,待炒米还未完全泡化时,一勺一勺连米带汤送入口中,细细咀嚼。胃暖了,身体也暖了,慰藉着冬日的清冷,洋溢着过年的丰裕与安稳。
鸡汤泡炒米的最佳“伴侣”是炆蛋。这是乡人对五香茶叶蛋的称呼。炆,煴也,指用微火炖食物或熬菜。炆蛋光洁好看,花纹美观,在春节期间,又被称为“元宝”,寓意财源滚滚,兴旺发达。进入腊月后,家里养的鸡下的蛋便不再拿到市场上售卖,积攒至三五十个。腊月二十九,生起煤炉子,开始烀肉和菜。傍晚,将鸡蛋放在钢精锅里,冷水漫过,烧至水开。倒出过冷水,趁热一个个剥掉蛋壳。蛋白白净温润,小孩们馋得很,常常故意剥碎,以品相不佳为由吃掉。剥好的鸡蛋与准备好的茶叶、生姜、大葱、花椒、八角、桂皮等调味包一起放入锅中,冷水漫过即可,煤炉的微火使滋味渐渐渗入鸡蛋中。与市场上带壳的茶叶蛋相比,炆蛋更加入味。若讲究些的,还加入晒干的莲蓬,味道则清香悠远。过年时节,天气寒冷,家家都有火桶。炆蛋就放在火桶里保温。亲朋好友上门拜年,主人先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炆蛋。客人再客气,也要吃一个,这叫“得元宝”,可是主人满满的心意呀。
春节美食常和家庭、家乡捆绑在一起,经过岁月的沉淀与发酵,幻化为一种记忆符号,带来的不仅仅是味蕾的体验,更藉此将四散的游子带回故乡。也许这就是春节的魅力所在,为了团聚的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