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银行双碳管理平台
近年来,各大银行积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坚持以绿色金融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经营导向,不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探索绿色金融服务新模式。特别是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深入,数字化技术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绿色金融与数字技术的结合不仅提升了绿色金融服务的质量和客户体验,还为绿色金融风险管理和监管提供了有力支持,推动绿色金融向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发展。
工商银行:加强生态保护红线风控管理 严防业务风险
发展绿色金融是银行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双碳”目标和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中国工商银行开展了“生态保护红线风控管理项目”,运用空间计算、电子地图定位等技术手段,将我国政府划定的必须严格保护的生态功能重要区域和生态敏感脆弱区域的地理坐标数字信息嵌入行内信贷管理系统,在项目尽职调查、审查审批、放款核准、存续期管理等环节,实时自动判定融资项目是否位于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从而禁止介入涉及侵占生态保护红线风险的融资项目,严防投融资业务风险。
一是聚焦新型风险,运用新型技术。该项目是以地理信息数据数字化应用赋能金融机构环境及生物多样性风险管理的行业性、引领性成果,其系统功能的开发投产是生态保护红线数字化、可视化识别管理在金融行业的首创应用。
二是坚持用户导向,突出技术赋能。该项目支持在信贷业务系统移动端和电脑端“双平台”操作应用,在移动端支持手机定位信息自动识别判定,在电脑端支持手工输入项目地址信息,实现异地排查判定,极大提升了系统使用的便利性。
三是做好成果转化,贡献工行智慧。该项目开发应用经验适用于所有涉及侵占生态保护红线问题的项目建设、企业运营、投融资服务等领域的风险防控。“生态保护红线风控管理项目”系统功能的投产应用,极大提升了银行信贷业务人员对融资项目违规侵占生态保护红线的识别、处置能力。
兴业银行:以科技赋能绿色金融 加速企业绿色转型
碳账户作为各方社会主体碳足迹、碳排放权边界以及减碳贡献的记录账户,是落实“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工具。通过“数字+金融”创新推动碳账户体系建设,可以解决社会主体在绿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数据缺失、核算难、资金获取难等挑战,从而加速绿色金融的创新步伐和企业绿色转型的进程。
为深入落实“双碳”战略目标,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兴业银行借助大数据、云原生、区块链、大模型等前沿技术,自主研发了双碳管理平台,该平台于2023年3月底完成系统上线,为碳账户体系打造了统一的数字化底座。双碳管理平台采用分布式微服务架构,遵循组件复用原则,以双碳中台、数据中台为核心,构建标准化的业务服务和数据支撑能力,为企业碳账户提供了账户创建、碳数据存储计算、碳效评价等功能。此外,通过大语言模型技术搭建双碳智能问答模型,助力用户理解碳账户和“双碳”政策。在低碳运营方面,双碳管理平台实现了碳盘查智能计算以及绿色低碳数据可视化。在场景应用上,依托双碳管理平台,兴业银行发布了基于企业碳账户的金融服务方案,明确了企业碳账户的应用和评价方法,并赋能多家分行落地碳减排挂钩贷款、碳排放权质押贷款、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质押贷款等创新业务。
双碳管理平台作为兴业银行的“碳大脑”,将持续推动业务发展和满足碳管理需求。该平台集成了碳因子库和先进的计算模型,通过提供灵活的API接口,能够适应各种场景下的碳排放与碳减排计算需求,从而实现精准的碳足迹管理。作为企业级架构思维下的产物,该平台不仅支撑环境、社会、治理(ESG)组件的实施,还可促进环境数据的共享与反哺,为ESG体系的建设提供数据支持和智能决策依据。
双碳管理平台是兴业银行在“双碳”管理领域的积极创新和探索,是落实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要求的重要抓手,是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综合服务能力的工作基础,对提升绿色金融科技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银行:创新发力绿色金融 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近年来,北京银行全面构建绿色发展格局,大力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持续推动绿色金融规模增长。
一是发挥金融科技作用,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加强物联网、区块链等金融科技的应用,通过碳核算方法,量化绿色技术成果转化产生的环境效益,形成节能数据、碳减排数据等银行和企业之间的通用语言,直观呈现绿色技术价值。二是完善全生命周期服务,满足不同发展阶段融资需求,为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以及成熟期的绿色科技企业提供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三是打造综合服务平台,做好政策与绿色金融的衔接。与政府部门、专业机构合力打造绿色技术一体化服务平台,提供绿色技术识别、环境效益核算、技术价值评估、投融资、贴息奖补等全流程一站式服务;同时建立绿色技术企业库、项目库,筛选优质项目,实现银企对接。四是做好需求侧金融创新,引导培育绿色消费偏好。通过碳普惠、消费贷款、信用卡、理财投资的利率或额度倾斜等措施,让选择、应用绿色技术产品更具吸引力,为绿色技术的推广普及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
(来源:《中国金融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