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版 知行

反内耗思维:升级解读方式增强钝感力

中国邮政报 | 2025年02月19日

  书名:《反内耗思维:阿德勒的16堂钝感力训练课》

  作者:羊梨笔记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适读人群:职场人员、企业管理者

  

  也许你已经给自己贴上了“容易内耗”的标签,也许你并不认为自己整体上是一个容易内耗的人,但在某些时候、某些场景,你可能还是感觉自己受到了精神内耗的困扰,对怨愤、沮丧、焦虑、恐惧、纠结、紧张、羞怯等情绪过于敏感,然后判断被干扰、行动被束缚,表现大失水准。

  每当这些场景出现的时候,你可能希望:要是自己的钝感力再强一些就好了。只要自己的钝感力强大起来,就会远离精神内耗!这个想法没错,但问题是:怎么增强钝感力呢?

  如果你对钝感力心向往之,却又不得要领,那么,也许你该试试《反内耗思维:阿德勒的16堂钝感力训练课》这本书分享给你的来自阿德勒心理学的钝感力心法。

  什么是阿德勒心理学?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生于1870年,卒于1937年,出身于奥地利一个犹太家庭,是心理学界的一位殿堂级宗师,也是个体心理学派(又称为阿德勒心理学或者阿德勒学派)的创始人。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虽然在今天的心理学界存在感并不是很强,提及率也不是很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已经过时。恰恰相反,阿德勒心理学经过岁月的沉淀,已经成为现代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石,它是如今活跃在心理学界的诸多流派的共同源头之一。阿德勒心理学致力于探索人类错误思想和问题行为背后的根本原因。从阿德勒学派的理论成果和方法论中,我们可以窥见钝感力问题的底层逻辑。

  阿德勒在自己的著作里,十分强调一个概念:interpretation。这个词的常见释义是解释、翻译。而在阿德勒心理学的理论体系里,interpretation意味着一个人解读世界的方式。

  如此一来,interpretation这个概念范围便可大可小:往大了讲,它能指代一个人解读整体世界的方式,跟我们通常所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比较接近;往小了讲,在一个具体情境的局部,它又能指代一个人对当前情境的解读方式,也就是这个人如何看待当前情境,如何看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如何看待正在和自己发生交互的他人。

  无论概念是大还是小,interpretation这个术语都可以被我们翻译成“解读方式”。在阿德勒心理学看来,一个人一切行为的源头、一切情绪的源头,都在于他对外界信息的解读方式。面对同样的外界信息,不同的解读方式会让我们萌发截然不同的情绪。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存在情绪问题,比如容易内耗、过于敏感、缺乏钝感力,认为自己的行为无法令自己满意,想要修正自己的行为和情绪问题,那么,我们能做的和应该做的,就是升级自己的解读方式。

  升级自己的解读方式既是反击内耗、提升钝感力的不二法门,也是阿德勒学派的心理疗法最为看重的方法论。它绝非仅针对控制情绪、调节情绪这一层面,而是深入解读方式层面,旨在让你升级自己的思维地图,改变自己对特定场景的思维认知习惯。

  升级自己的解读方式,不是心理调节术,而是认知升级。

  通过学习本书,你将学会的不只有驾驭情绪,还有优化自己的思维方式。你将学会从更高的维度看待曾经困扰自己的生活难题,更高效地分配自己宝贵的注意力资源,从根本上解决过量情绪对自己的困扰。而且,你将能够读懂各种人际关系的真相,读懂他人行为和情绪背后的逻辑,从而减少误解与敌意,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

  除了论道明理,在“术”的层面上,本书将提供庞大的“解读方式库”,帮助你在应对从前的旧情境和老问题时找到新的灵感,从此在面对外部信息刺激时,拥有“选择回应方式的自由与自信”。

  当情绪“过敏”时,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种可能:不是你太敏感了,相反,是你还不够敏感——对事实真相和正确的解读方式不够敏感。在人类的认知误区中,最常出现的错误就是归因错误。它会带来错误的解读方式,导致我们产生过量的负面情绪,进而产生冲动、内耗等各种情绪问题。

  经过恰当的思维训练,每个人都有可能优化升级解读方式,改善工作状态,甚至改变命运。

  结合多年职场经验及个人成长咨询经验,本书作者发现:面对复杂的情况,高手大多只会聚焦“以后怎么做”。他们拥有开放的心态,善于识别归因错误,习惯把矛盾的焦点从“人”转移到“事”上,不会被负面情绪困扰太久,进而从容应对各种人际难题,演绎更加清醒、自在的人生。

  □曾紫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