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版 知行

顺理而举易为力 背时而动难为功

中国邮政报 | 2025年02月19日

  □方怀银

  “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出自《晋书·宣帝纪》,意思是:做事顺乎义理,就容易见效;行动违背时势,就难以成功。

  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在中国人的认知体系中,任何事物都是在时间、空间中展开和演变的,“时”往往与“势”紧密相连,体现着社会发展的大势、趋势;理是人们对蕴含其中的规律的认识与总结。明末清初王夫之就提出“势之必然处见理”“理势合一”“理势相成”等观点。因此,把握理、时、势,尊重规律、顺应人心,因时顺势、主动谋势,是行事的精髓、要义。

  善战者,求之于势。在我国历史上,许多成功人士深谙此道,懂得观察世界,洞察万物,明白事物发展的客观趋势,他们顺应时势,把握时机,取得了辉煌成就。正如古人所言:“时势造英雄。”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他们能够不违事理、逻辑,顺应时代,肩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努力探索实践。

  把握了势,在具体推进过程中,我们还要善抓。干工作,不仅仅要有决心、魄力和勇气,更要有智慧、谋略和办法,善于抓重点、抓关键、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劈柴照纹、开锁找芯,顺乎事情的道理,问题就更易解决。庖丁解牛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庄子通过赞扬庖丁的技艺启示世人,依据事物自身运行的规律来办事,就能游刃有余、成就事业。我们要顺的“理”,既有不变的大道,也有识变应变的方法。如果说大道是事物的内在规律,那么,方法则是过河的桥和船。曾巩在《战国策目录序》中写道:“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在遵循事物普遍规律的前提下,要找到问题的原因和本质,弄清楚具体问题的个体差异,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问题给予不同解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能机械、僵化地顺理而为。否则,看似很用力,却往往事倍功半,甚至无法解决。

  《易传·艮卦》讲:“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动静行止只有适应了时势、遵循了事理,才能有光明的前景。当今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市场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面临的形势纷繁复杂,我们只有科学研判时与势,尊重规律、把握大势,积极识变、应变求变,方能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