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版 党建

抗日战争时期的报刊发行工作(上)

中国邮政报 | 2025年07月22日

  抗日战争时期,作为中国共产党宣传与指导工作的重要媒介与舆论阵地,发行报刊一如既往地成为各地交通邮政组织的政治任务,并通过出台政策、健全机构、完善制度、充实人员,此项工作得以广泛而深入发展。尤其是实行“交发合一”及至“邮、交、发合一”的管理体制之后,通过加强党的统一领导,集中力量开展报刊发行工作,极大地拓展了报刊发行的广度与深度。

  晋绥根据地1943年2月在实行“交发合一”管理体制的基础上,通过捋顺交通与发行组织的权责关系,同时加大地方政府机构的指导与督促力度,有效提高了报刊寄递速度。同年6月,《抗战日报》发表文章称赞交通站传递信件日趋迅速,并指出“自5月以来,总站到县站普遍按报纸出版时间,实现了即来即发即送办法,下午3时以前到总站的报纸,边区一级及附近各机关大部能当天看到,总站到专署一级较近的机关,亦能比过去早看到一天。总站到各分站的速度,都提早了一天”。

  不仅如此,寄递速度的加快使晋绥根据地传递报刊的枢纽作用愈加明显。晋绥根据地作为陕甘宁边区与华北、华中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交通联系的中转站,担负着转运中央机关和延安新华书店总店发往上述地区的图书报刊的重要任务。报刊寄递速度的加快,不仅增大了报刊发行量,而且大大拓展了发行范围。晋绥根据地的各级交通机构陆续与晋察冀、晋冀鲁豫、太岳根据地的新华书店交换了大量书报,并与大后方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读书生活出版社等进步书店建立了业务往来,将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人的著作以及《文艺阵地》等刊物引进根据地。

  在山东,“邮(务)、交(通)、发(行)”三位一体管理体制对报刊发行业务的促进作用尤为凸显。据统计,在1942年未实现合并体制前,山东抗日根据地发行的报刊有6种,1942年全年的发行量为511207份;到1945年,报刊种类增至16种,发行总量达到14738873份,比1942年增加了近28倍。在加快报刊发行速度、扩大发行数量和范围的同时,如何拓展报刊发行深度,使其宣传与指导作用真正落到实处,是各地交通邮政组织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为此,山东战邮总局提出战邮员要起到“三员”的作用:一是宣传员,每到一地都要大力宣传党的方针与政策,宣传对敌斗争形势和胜利消息;二是组织员,战邮员不仅要把报纸迅速、准确地送到读者手中,还要帮助各类群众团体组织读报组;三是读报员,在读报组组织起来后,广大战邮员还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读报任务,为老百姓读报,使他们真正了解和熟悉报刊内容,起到教育、动员的作用。

  上述举措推动报刊发行工作向基层纵深发展,到1944年,山东根据地基本做到了只要有群团组织,就有报纸、有读报组。大量读报组的出现,仅靠战邮员组织维持是不现实的。1944年4月,战邮总局即大众日报社发行部决定组建读者会,并制定颁布了《读者会组织简章》,面向社会各界召集会员。《简章》规定:“凡赞成并热心于抗日民主事业,愿为群众服务的农民,特别是知识青年、士绅名流、学校教师,不分性别职业,只要有阅读能力者均可为本报读者会会员。”由此充实读报组力量,做到报刊发行数量与质量兼顾。 □张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