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版 知行

与人不求备 检身若不及

中国邮政报 | 2025年07月25日

  □孙雪萍

  《尚书·伊训》有言:“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意谓对待他人不应求全责备,而检点自身则常要看到自身之不足。这是商朝赫赫有名的贤相伊尹在商王成汤去世后,对即位的汤之孙子太甲所讲的规劝之语。其以精炼的语言,揭示了中华文化中极为重要的处世哲学,为我们构建了立身处世的坐标系。

  伊尹讲的“与人不求备”,针对的是一种“求全责备”的处世态度。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苛责他人本质上是投射心理机制的外显——当人们无法接纳自身缺陷时,往往通过放大他人缺点获得心理平衡。“求全责备”所体现和暴露的,明显是一种人性的局限,这当然是不可取的。“人的长处才是真正的机会所在”,与其苛求完美,不如以“容缺思维”发现他人的闪光点,在差异中共生共荣。管仲早年经商时曾欺骗过鲍叔牙,三次战场上临阵脱逃,甚至还协助过公子纠与齐桓公争夺王位,差点射死齐桓公。但齐桓公不计前嫌,接受鲍叔牙建议,大胆任用管仲为相。此后,管仲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功业回报知遇之恩,助齐桓公成就霸业。真正的智者,懂得包容他人的瑕疵,因为每个人都有未完成的成长之路。齐桓公的过人之处,就在于能突破个人人性局限,克服唯我独尊意识,进而实现利人利己利他的多赢。

  伊尹讲的“检身若不及”,包含有“检敕其身,常如不及”的谨严束己之意。人难免犯错误,而自己未必能及时意识到,故曾子要倡言“吾日三省吾身”,省察一下自身之不足。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而无惮改,能幡然悔悟,而不是文过饰非,这才是真君子。其实,君子检身,搜求己过,本质上就是通过持续的反省打破认知闭环,其中蕴含着强烈的主体觉醒意识。这种永不满足的自我审视,不是为了制造愧疚感,而是如同计算机定期查毒一样,清除思想系统中的认知病毒,实现认知版本的持续升级。古往今来,许多名士先贤都认识到反思检身的重要性,并能够躬身力行之。唐李世民说:“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太宗以魏征为镜,不断反思内省,进而扬利除弊,亲贤人远小人,避免重蹈炀帝覆辙。海涅说过:“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检视自身是一个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过程。我们应拿起自省这面镜子,在不断的检视反省中,勇于刀刃向内,清扫灵魂旮旯,掸去思想之尘。

  辩证地看,“与人不求备”与“检身若不及”,两者并不能孤立地各行其道,而应相互联系、相辅相成。韩愈在《原毁》中具体地讲到了宽人与律己对人对己的正向效应:“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当个体将宽以待人与严于律己内化为行为准则时,会在社会层面形成正反馈机制,形成一种良性的共生网络与生态。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这句箴言,有着惊人的时代预见性。它提醒我们:在算法日益主导价值判断的时代,更需要守护人性温度;在信息茧房不断强化的背景下,更要保持自省的清醒。当我们既能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拥抱多元,又能以悬梁刺股的毅力完善自我时,便真正实现了传统文化精髓的创造性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