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版 党建

抗日战争时期的报刊发行工作(下)

中国邮政报 | 2025年07月29日

  为保证发行效果,除组建读报组、读者会外,各抗日根据地还立足实际,通过健全机构,拓宽基层发行网络。晋冀鲁豫根据地在统一交通与发行工作的同时,提出“深入发行面,提高质量,平衡数量”的目标,增设区村发行站。各类报刊出版后,经干、支线及乡交线与区村发行站连接成网,直达各区、村。此外,在有条件的地区利用门市部作为书刊代售处。同时,组织群众采用“差役分工、等价交换”的办法以弥补送报力量之不足。这一做法在晋绥根据地亦有体现,并得到进一步发展。

  1943年9月18日,晋西北行政公署发布的《关于交通发行工作的指示》提出:“为使书报深入民众,县区村的交通发行工作,应切实改进。”指示要求县政府民教科、区政府民教助理员负责建立发行网和读报组,并经常督促检查,同时列举宁武、岢岚两县办法为范例在全边区推广。具体为:县以下的交通发行工作由党委和政府人员兼办,循干线设站,或由交通员直送,或选当地村民,免其抗战勤务,负责逐站传递文函书报,而在个别偏远的村庄或学校,则由干线附近的村庄设代办所,由当地村民捎送。

  这一运行模式在抗战胜利前夕得到了进一步改进。据1945年6月5日的《抗战日报》报道,河曲二区为节省劳动力,进一步改进了区村一级的交通发行工作。该区以三个行政村为一个支点,由三个村公所的通讯员轮流到区公所取回公文报纸,然后绕各村公所驻地分发,所经之自然村可直接交给订户。上述举措免去了群众传送信报之劳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发行力量之不足,而且通过设置专职交通员可减少延误和丢失现象,保证读者能及时收信看报。

  报刊发行工作的有序进行还需要规章制度加以保障。各抗日根据地普遍建立了报纸预订和表报等发行制度。对于需求量较大的各机关单位、学校和群众团体,可以提前一个月预订报纸数量,报社据此决定下月的出版量,避免出多了浪费、出少了又不敷分配的现象。表报制度,指按期制定发行表报,以便对发行工作进行全面的调查统计与督导规划,是报刊发行管理规范化的体现。

  战争时期的发行工作是十分艰苦的。在最艰难的反“扫荡”时期,晋冀鲁豫边区交通总局曾专门发布《关于战时报纸发行办法的规定》,提出:不论在何种情况下,各报纸都要维持其出版,万一铅印不成,即改石印,石印不成,即改油印;对于发行数量,要求非战争区的发行量尽量维持原预订数目,并要将报纸发遍各县区、村;对于战争区,不求普遍分发,但一定要发至县一级。与此同时,广大交通邮政人员每天肩挑背扛大量书报,冒着生命危险,翻山越岭跋涉在各条发行线路上,一站一站地向外传递。这些书报的发行,对于扩大党的宣传,动员广大军民积极参加抗战,以及促进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建设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

  □张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