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和建设敌后抗日根据地,需要粮食、医药、布匹、军备等各方面的物资供给。尤其是北方根据地,多为经济贫困、物资匮乏之地,加之日军不断的封锁、“扫荡”以及自然灾害的侵袭,物质条件极其艰苦。根据地军民除开展“生产自救”以补给生存必需外,像药品、食盐、军备等稀缺物资仍需从根据地外输送而来。因此,向根据地输送物资亦成为各地交通邮政部门的重要任务之一。
由中共冀热察区党委组建的平西至北平的秘密交通线除了担负人员护送任务,还捎带从北平、天津等大城市经平西地区向晋察冀根据地输送的物资。其间,由平、津两地的中共地下党员筹集的电讯器材、药品、布匹、食盐等物资均通过这条交通线源源不断地输送至晋察冀边区。
又如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冀南区,由于工商业、农副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相对比较发达,因此成为其他根据地的重要物资供应地。通过秘密交通线及沿途的各交通站点,冀南盛产的粮食、棉花、土布以及食盐、纸墨等物资成批输送出去。
除了区际物资输送,在根据地内部,各类交通邮政组织亦是担负战时物资转运的主要力量。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太岳根据地发起了大规模的夏季“扫荡”。晋冀鲁豫边区政府被迫转移,边区交通总局遂派出干部和交通员10人跟随边区政府行动。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他们临危不乱,及时转运了粮票、电台等物品。7月,边区政府开展反“扫荡”总结,对在转移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交通人员给予表扬和奖励。
新四军组建后,各支队所需物资由各地办事处、兵站等与国民党地方当局接洽解决并运输至目的地。1938年4月,新四军第四支队在安徽立煌(今金寨县)设立了兵站,专门负责保障前后方通讯联络和前方部队的物资供给,此后与移驻该地区的国民党安徽省政府接洽粮食、军服、武器等军需物资。筹集后的物资由兵站派出人员武装押运至皖中前线。
由于当时运输条件有限,所有物资均靠人力肩挑背扛,沿途需翻越崇山峻岭,有时还会遭遇国民党溃兵和土匪的侵扰抢劫。为保证顺利完成任务,兵站在沿线设立了情报网和交通站,除交通员协助传递外,又发动当地群众参与押运,并对押运人员开展保密教育,做好应对各种险情的准备。
皖南事变前后,长江沿岸的各级交通组织在护送新四军部队北撤的同时,还承担着转移军需物资的重任。军需物资对战争的影响重大,为确保运输安全,一般均由部队派员武装护送。1940年冬,中共苏皖区党委召开紧急会议,将原准备由茅山地区转移至苏北的新四军军部的一批物资改由太(湖)滆(湖)地区过境,并确定闸口交通总站为联络中心担负转运工作。在新四军部队一个连的护送下,交通员将这批30多担的物资分至4条木船连夜运抵滆湖边并隐藏在当地群众家中,不久,又伺机顺利转运到了苏北。
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当局停止了对新四军部队的军需供应,新四军各部不得不自行解决饷弹和装备问题。皖江地区依其较为富足的经济条件,成为驻在该地的新四军第七师向苏北盐城的新四军军部输送物资补给的重要供应地。1942年11月,七师筹集了大批银元和白布、油布、雨衣等物资,由连接二、七师间的含(山)和(县)交通线运往军部。仅1942年一年由该交通线送往军部的款额就达700多万元。
与此同时,军部与二师也通过此交通线不断向七师支援枪支弹药等军需品。江(浦)全(椒)交通大站,是含和交通线上较大的中枢站点,据该站站长徐皖东回忆,1943年,他曾带领100余名民工在一个连的武装护送下,挑着几百箱手榴弹,经含和交通线安全返回。
□张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