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出自《荀子·大略》。意思是说,善于学习的人,总要彻底探索事物的道理;善于实干的人,总要把难办的事情办好。学习和行动,是一个人立身处世、干事创业的永恒课题,此语提出了“善学”“善行”的标准,就在于“尽”“究”二字上。
学为行之始。善学,首先要泛观博览。不断学习,拥有广泛的知识储备,从而提升自我的学识和德行。延安时期,战火不断,生活艰苦,但中国共产党出现了“吃小米饭、攻理论山”的生动景象。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共产党员在理论学习和攻克理论难关上有所建树,涌现了以毛泽东《矛盾论》《实践论》《新民主主义论》等为代表的大量理论著作,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得到极大提高。正是因为攻得下“理论山”,我们党在革命的征程中不断攻坚克难、开创新局。其次要探究规律。化繁为简、融会贯通,精通对事物的规律性认识,学懂书中之理。《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由博学到精通还需要经历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层层淬炼。无论学什么,都不能只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而应将所学的知识完全掌握,理解透彻。古人读书讲究勤学苦读,就是为了彻底掌握书中的精髓。书读一遍可能了解大概内容,却未必能够洞悉书中真意。“尽”就是要有“韦编三绝”的不懈坚持和“熟读深思子自知”的探索精神。
勤于行则事治。古人历来重视实践,《墨子》有云“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孔子更是将“力行”提升到“近乎仁”的高度。善行,不仅要坚持学以致用,以学习中探得的道理来指导实践,更重要的是,要事不避难,敢于啃“硬骨头”、除“绊脚石”。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坚持用理论指导实践,笃信“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不愿坐在办公室听汇报,不搞“闭塞眼睛捉麻雀”那一套。凡事探求就里,知难而进、向难攻坚、难中求成。在兰考的470多天中,他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对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进行了走访调研,抓住了改变兰考落后面貌的“牛鼻子”,有效治理“三害”。
致知以求理为要,践行以克难为先。善学与善行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新时代,事业接续发展,前行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风险挑战。战胜风险、迎接挑战,一刻也离不开“尽其理、究其难”。只有持续不断学习,掌握好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才能推动事业不断发展进步。 □柯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