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版 飞鸿

别样中秋别样圆

中国邮政报 | 2025年10月11日

  □雒伟

  每年中秋节,身处他乡的我们,哪怕是万里归心路,也要回老家共赴这场团圆。

  月亮一日圆过一日。我们一大家子人早就商量着回老家过节,况且今年国庆与中秋不期而遇,也可多待几日,想想都觉得踏实、安逸。于是,一个个小家庭从北京、天津、新疆以及西安、兰州、鄂尔多斯踏上了同一条归途。

  一年多没回乡下了,青瓦灰墙的屋舍古朴敞亮;田野里,各种作物黄一簇、绿一簇、红一簇,怎么看都新鲜。几个孩子像刚出笼的雀鸟,上蹿下跳地嬉闹着,像极了多年前的我们,无忧无虑,只喜人间烟火味。

  每年中秋,我们家总保持着传统的劳动仪式。今年,照样被爷爷安排得满满当当。打核桃、摘枣子、掰玉米、挖洋芋、刨红薯、收南瓜、割黄豆……一大家子分工协作,共同分享着秋收的喜悦。每次参与田里的劳动后,总觉得憋在心里的烦恼与压力就烟消云散了,亲人间心与心也贴得更近了、更暖了。

  中秋当天,早起先打核桃后摘枣。那棵核桃树,守在我家大门外不远处三十年了,年年青果两三成簇,挨挨挤挤,一颗颗出落得圆满。打核桃是个体力活儿,大伯和父亲两兄弟轮番上阵,仰面使劲挥舞着长竿,枝叶簌簌作响,核桃受不得疼,连着青色的壳啪啦啦坠下来,滚了一地。砸开一颗,剥去淡黄的薄衣,露出鲜白的核桃仁,清爽脆嫩,实在解馋。

  房子后面,两树红彤彤的马牙枣正闪烁着诱人的光,宛如一串串红玛瑙繁垂喜人。大人们手提篮子,盯着稠密鲜润的枝条;孩子们则站在凳子上,把枣子装满了口袋,也填满了嘴巴,阵阵枣香,真让人心旷神怡。

  正午的秋阳依旧火辣。田间,热火朝天,一派繁忙景象。看哪,玉米黄过了腰杆,南瓜一个个赛过庙里的大肚佛;洋芋、红薯一窝窝顶破了薄膜,露出半个胖嘟嘟的脸蛋;豆荚饱满,萝卜、白菜鲜嫩……而我们,也终于再次融入这片熟悉的土地,挽着袖子忙得不亦乐乎,整个村庄都洋溢着收获的味道。

  院中,高粱堆成堆、谷穗码成垛,胭红与金黄相映成趣。屋檐下,更是五彩斑斓,层层叠叠的大蒜辫子、鼓鼓囊囊的葫芦娃儿,红辣椒串一袭娇羞,这一抹抹红橙黄绿青,直叫人心生欢喜。风过处,一树梨香醉了浓秋,谁又能抗拒这样诗意的乡村生活?

  厨房里,几个婶子和姑姑正忙着做月饼、蒸枣干粮、包核桃仁三鲜馅饺子……油炸煎炒、红烧炖煮,都是各自的家常拿手菜。炊烟袅袅,香甜盈院,馋嘴的侄子在门口张望了多次。

  夜幕一点点垂下,月亮爬上了屋檐。瓦脊上的烟囱,今夜再不必把思念一缕缕吐向远方。

  月亮渐渐升高,娴静而安详。

  终于,一轮皓月高悬,清辉汲地。我们虔诚地把月饼、西瓜、枣干粮、苹果、石榴、红枣,还有各种肉食、特产摆满了供桌。先祭月亮,后拜祖先,祈愿年岁朝暮五谷丰登,花好月圆人间长久。

  月明风清,一家人围坐在温暖的灯火下。一桌子心心念念的舌尖美味,一轮年年岁岁的故乡圆月。就这样,一家人在月光里谈天地、拉家常,热热闹闹的。这是简简单单的幸福,却也是最难得的中秋味道,总有一味团圆萦绕心头。

  饭余,我们喝着罐罐茶。爷爷把几个曾孙子、曾孙女揽进自己怀里亲了又亲,讲着我们儿时未曾听够的嫦娥玉兔、吴刚斫桂的神话故事,只是少了奶奶的身影。当头明月,愈发硕大清澈,轻轻柔柔地洒下了一大片温情。月满人间,院落透亮分明,宛如白昼。

  “天上一轮明月圆,古今无处不中秋。”岁岁中秋,今又中秋。我知道,几日后我们返程时,爷爷准会将院中这些厚重的秋光又一次塞满我们的后备箱和行囊。我更知晓,这是他对我们的另一种守护和情感的寄托,也牢牢拴住了我们的乡愁。

  最是家乡“明月”明,别样中秋别样圆。远方的朋友,我们无论身在何处、走多远的路,一定要常回家看看,故乡的月亮永远都是最圆、最亮、最美的那一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