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驼的后背,花白的短发,这个瘦削的身影从1975年出现在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邮票印制局,一干就是40多年。如今退休了,还是天天忙碌在车间的设备前,戴着老花镜,像医院的老专家一样,一丝不苟地给每一台设备“看病开方”。他就是获得过“全国邮电劳动模范”“中国邮政优秀科技工作者”等无数荣誉的邮票印制局原副总工程师——张曙明。
印刷设备的守护神
张曙明进入邮票印制局的时候还是个18岁的知青小伙。对电器设备一窍不通的他,愣是凭着一股钻研劲儿,通过自学牢固掌握了机械、电子、自动化等专业知识,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练就一身设备维修的高超本领,成为邮票印制局的技术“大拿”。
印刷使用的都是高精度设备,设备维护得好不好,与印刷效果、产品质量密切相关,也直接关系到设备的使用年限。有了他的“贴身看护”,很多引进多年的老设备依然运转正常,保持着极高的精度,像他一样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岗位上,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新技术的百科全书
高端印刷设备很多都是从国外引进的,说明书不是英语就是德语。为此,张曙明坚持自学外语,几年的工夫就能看懂外文图纸和资料,还能用英语和外国工程师无障碍交流。经常与外国同行交流,开拓了张曙明的视野,一些国际上的新技术、新备件、新设备都被他记在心里。遇到设备大修或者新机引进的时候,他就成了活的百科全书,对各种设备的性能和技术特点如数家珍。
印刷设备价格动辄上亿元,有些生产线如果直接全套引进,不仅昂贵,往往还不能完全满足邮票生产的特殊需求。艺高人胆大,张曙明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对设备的了解,主持引进了多套大型生产线,其中很多设备实现了拆分购买,即“用最少的钱买最合用的设备”。这种引进方法中最大的难题是组装,把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品牌的设备组合到一起谈何容易。而张曙明带领邮票印制局的技术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不仅能组装,还能根据场地需要自主移机,在外国人眼里“动不得”的设备,在他手里都成了“变形金刚”,让外国工程师看了啧啧称奇,佩服得连连竖起大拇指。
工匠精神的传承人
除了设备维护和引进,40余年来,张曙明还带领技术研发团队开展了数十种邮票工艺创新,并从设备管理的角度参与到邮票质量的管理工作中。他主持引进的邮票制版设备,实现了中国邮票从手工制版到数字化直接制版的飞跃;他主持实施的胶雕机引进项目,实现了雕刻版邮票一版多色的印制工艺;他主持完成胶雕机技术改造项目,为我国胶雕版邮票的品质提升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主持开展的特种生肖邮票工艺试制项目,优化并改进了雕刻版工艺……
在张曙明的带领下,一批年轻的技术型邮票人逐渐成长起来。在他的身边,总是围着一个个年轻人,如今,张曙明退休了,大家更是珍惜得到他言传身教的宝贵机会。每当年轻人向他请教技术问题,他总是娓娓道来、滔滔不绝,直到所有人都听懂为止。
张曙明有一个多年的工作习惯,就是每次修好机器后,都要第一时间在本子上记下设备的故障现象、问题原因、分析过程和处置方法,他说:“将来轮到这些年轻人独立操作的时候,这个本子就用得上了。”这个本子不仅是张曙明工作的记录、技术的总结,也是他经验的积累和业务的传承,更是一个老邮票人孜孜不倦、精心传承的真实写照。
发挥余热的老专家
“退休后我想去开出租车。”张曙明这样“憧憬”自己的退休生活,“可以拉着外地人或外国人去欣赏北京的美景,我给他们当导游,这是我的一个小梦想。不过,我得先去考个驾照。”这么多年,他一直忙于工作,连考驾照的时间都没有。
然而,当真的要退休了,张曙明却有万般的不舍。他常常驻足车间,抚摸运行中的印刷机,泪水湿润眼眶。当单位提出要返聘他时,他说:“不用了,我不要钱,有问题给我打电话,随叫随到!”
退休一年了,在忙碌的厂区里,在炙热的阳光下,依然可以时时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抱着设备图纸和工具仪器,步履匆忙地向车间走去。在张曙明的身后,是在他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邮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