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自一个“四老”家庭——我的父亲是老革命、老党员、老司机、老劳模。我打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长大后我参军、入党、驾驶、评优一样也不落后。工作以来,我获得了先进工作者、十佳退伍军人、优秀党员、百万公里安全行车标兵等称号。退伍后,我一直从事邮车驾驶工作,从4吨解放车、8吨三菱车再到22吨天龙牵引挂车,我历经了几代邮政车的更新换代,也见证了邮政改革创新的发展历程。
人的一生,我们就像棋盘中的卒子,必须勇往直前。2014年我从市内转趟调至省内干线邮路,那时国内小包业务虽然刚刚起步,却显示出快速发展势头。当时车辆、人员严重不足,加之时限紧、任务重,邮运压力可想而知。邮件运输中心通过加密班务、压缩班期、“人停车不停”、打破正班与加班界限、回班人员完成短途加车任务等方式,充分利用资源。“双11”、春节旺季生产时,主动加班、连班也就成了我的工作常态,就连母亲心脏病手术、女儿高考,我都在邮路上跑。女儿说我把家当作驿站,总是踏霜踩露而出、披星戴月而归。
从2016年开始,我启动了“开挂”模式,从普通的厢式货车驾驶员转型为牵引挂车驾驶员。对我来说,牵引挂车是个新鲜事物,但南昌中心局早在2014年就成为全国首批启用这种新型物流车辆,并尝试甩挂运输模式的省会中心局。甩挂运输的好处就是通过接力的形式,加大车辆装载容量、加快邮件传递速度。那时,培养出一支技术过硬、素养一流的牵引挂车驾驶队伍不仅迫在眉睫,也是邮件运输中心的头等大事。于是,全局加强培训,从常态交流到互学互帮,以老带新、以强带弱、读书修行。时至今日,全局已组织了5期200余人次的挂车培训,120人通过考核上岗,我就是其中受益者之一。
邮运工作中,蜿蜒的山路,多变的天气、复杂的路况、昼夜不停连续作业,时刻考验着驾驶员,也处处凸显“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邮运特色。我和搭档主要执行南昌至郑州邮路任务,全程往返2000公里,行驶34个小时,每天一班,一共2辆车。一年四季的风雨无阻、日夜兼程,让我对这条邮路有了不一样的感情。“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飒飒松上雨,潺潺石中流”是沿途的风景,我眼中的青山绿水、村庄田野、沟壑小溪更是直抵人心。“路行僻处山山好,春到晴时物物佳”,每次出班带着家人的叮嘱、领导的信任行进在漫漫邮路上,途中偶遇邮车,双方不约而同地鸣声喇叭、打个招呼,心中备感亲切与温暖。
邮运讲的是安全,要的是时限,接的是命令。今年1月份,我和搭档执行南昌至郑州的邮运任务,刚进入河南、安徽交界的大别山中,就赶上鹅毛大雪,温度直逼零下20摄氏度。路面结冰、车轮打滑、坡道众多,凡不利于安全驾驶的因素全赶上了。地面积起了1尺多厚的冰雪,我先用撬棍把轮胎下的冰撬开,再用树枝、碎石垫在轮胎下面。顾不上风雪交加、鞋袜透湿,我站在车外一边小心指挥,一边叮嘱搭档沿着前车轨迹低速行进,并拉开前后距离。那一刻,路长日暮,加之堵车,前面是望不见头的长龙,后面是望不见尾的车灯。那一晚我们只能挤在驾驶室用薄被取暖,因担心燃油不足不敢一直发动汽车,又担心温度太低、长时间熄火会冻住油管,所以,每隔1小时我们将车子发动一会儿再熄火。熬到早上,望车窗之外,满地是雪,惟余莽莽……经过漫长的等待,我们再次上路。“邮件似生命,时限抵万金”,我们克服了15个小时的艰难路堵、缺吃少喝,终于平安抵达郑州邮区中心局。我来不及休息,把车停在邮件装卸垛口,将车头与车厢分离再换好另一车厢,直接驱车返回南昌。
“今天是您的生日,邮件运输中心祝您生日快乐、平安幸福!”“中秋节到了,祝您阖家团圆!”这些是我妻子留存在手机中的短信,信息虽短却送出点滴入心的关怀与温暖:我们的QQ工作群、微信群、家属交流群,用无障碍沟通架起了互信桥梁;“给驾驶员亲属的一封信”及亲属承诺等,把对驾驶员的安全教育和提醒从单位延伸到家庭,共同构筑驾驶员、单位、家庭“三位一体”的安全防线;把交通法规编成安全温馨提示发到每个驾驶员的手机上,让驾驶员在外舒心,单位在内贴心,家庭在后放心。
方向盘虽小,责任却大。安全行驶124万公里,零事故、零损失的纪录,是我28年驾驶生涯练就的成绩单,更是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交的满意答卷。这源于我自创了一套“安全驾驶秘籍”:提前到岗、车辆“三检”、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人车合一、和谐邮路。此外,也得益于邮件运输中心推行的车辆维护保养地勤式服务,将维护关口前移、预防重心下移,变被动修为主动查,对出班车辆一日一检,把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让我们驾驶员专心致志把好“方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