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金融·论坛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2018年9月13日 星期

 全文检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疏通货币传导机制 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张艳霞/绘

    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末,普惠口径小微贷款同比增长15.8%,比上年末高6个百分点,7月份新发放的单户授信500万元及以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比上年末下降0.14个百分点。虽然当前银行体系内资金相对充裕,企业再融资压力有所缓解,但实体经济层面,尤其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依然突出,小微企业对金融的巨大需求与金融有效供给不足、供给结构失衡的矛盾依然突出。因此,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进一步疏通货币传导机制,避免流动性淤积于货币市场内,成为打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也是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发力的重点。 

    影响因素 

    当前,影响资金流快速流向实体经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首先,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尚不通畅,且存在一定的时滞性。在政策传导过程中,先是央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投放货币,然后货币从银行等金融机构流向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从而影响企业、居民的消费、储蓄、投资等经济活动。当前,国内货币传导机制尚不完善,货币淤积于银行间市场,在银行等金融机构向企业之间的传导过程中遇到了阻力。尽管央行、银保监会等部门鼓励银行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融资支持力度,但在去杠杆、严监管、金融机构风险下降偏好的大环境下,一方面,资管新规加速表外业务需求向表内回流,资本约束等问题导致表内资金竞争激烈,银行更倾向于将资金优先投向风险相对更小的国有企业和金融同业,而不是小微企业和民企;另一方面,市场上信用违约事件频发,引发银行等金融机构信用收缩,小微企业和民企的融资首先受到影响。此外,部分研究机构认为,考虑到货币政策传导存在时滞,“宽货币”政策尚未转化为真正的“宽信用”。从历史经验来看,在经济下行阶段,“宽货币”总是先行,其转化为“宽信用”的传导周期逐渐拉长,预计社融将会在三季度逐步企稳,四季度有所回升。 

    其次,虽然利率中枢在下行,但实体企业风险成本并未下降。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包含资金成本和风险成本,虽然市场上货币市场资金价格下降,但在经济下行大背景下,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风险成本并未显著下降,比如今年环保治理、表外融资渠道收窄等带来的风险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融资难、融资贵。 

    再次,小微企业自身也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当前,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财务管理不规范、经营性现金流不足、有效抵押物缺乏等问题,这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审慎性原则相冲突,小微企业融资难已成为各国普遍面临的一大难题。 

    与此同时,在结构性去杠杠背景下,货币政策不会“大水漫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仍是重点工作,银行等金融机构需要平衡好增加小微企业资金投放规模与有效控制风险间的关系,严格来讲,信用状况与经营情况良好的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才是货币政策传导末端的受益者。以落实无还本续贷为例,其有效降低了企业利用过桥资金先“还旧”再“借新”产生的资金成本负担,避免了银行抽贷产生的不利后果。在政策执行中,银行面临一定的道德风险,需要谨慎甄别企业是否信用状况良好、生产经营正常,因为只有对这类企业开展无还本续贷业务,才能有效避免风险,否则只能腾挪杠杆,延后风险爆发。 

    最后,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有效解决需要货币、财政和金融监管政策的密切配合。 

    当前,货币传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映射出我国经济存在的机构性问题。货币政策属于总量调控政策,结构调整并非强项,单靠货币政策解决当前资金流向大型国有企业和地方融资平台、挤压小微企业融资空间的问题并不现实,这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松紧适度金融监管政策的密切配合。 

    “三箭”齐发 

    疏通货币传导机制,打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最后一公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统筹兼顾好货币、财政和金融监管政策三者间的关系,协调配合,合力打通货币传导过程中的“梗阻”。在中美贸易摩擦延续、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确保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为坚定结构性去杠杆大方向提供空间,因为只有满足企业合理融资需要,才能维持经济的合理增长,稳定发展才是企业去杠杆的最大的保障;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在减税费、促投资等领域实现更大作为;金融监管政策应注意节奏和力度,避免政策叠加,通过监管考核指标设置和正向激励机制引导金融企业积极向小微企业投放信贷,落实无还本续贷、尽职免责等监管政策,提高小微企业贷款不良容忍度。 

    二是建立健全小微企业信用补充机制。充分发挥融资担保在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中的积极作用,各级地方政府财政可考虑出资设立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代偿补偿基金,逐年增加资金投入,逐步扩大受益企业范围,促进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三是发挥好产品创新在支持小微金融服务中的积极作用。金融机构要加大针对小微企业的产品研发力度,践行普惠金融理念,在金融服务过程中,要将小微企业和国有大型企业一视同仁,不能嫌贫爱富。要根据各类小微企业的不同特点,结合其资源禀赋,量身定制金融产品,满足小微企业多元化金融需求,实现融资需求由“配菜”向“点菜”转变。□张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 本期版面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PDF软件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主管主办 中国邮政报社版权所有
邮发代号 1-100 国内统一刊号 CN11-0028
电子邮箱 news@chinapost.com.cn
京ICP备15035540号-2 京公网安备1104014001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