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银行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趋势,各国银行不再满足于本国市场,开始进行银行国际化,开拓海外市场。其中汇丰银行和花旗银行作为国外银行国际化的成功案例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借鉴性,本文针对其国际化的战略、路径、业务等内容进行纵向的案例研究分析,并结合邮储银行国际化现状,得出了相关的启示。
汇丰银行国际化一览
成立于1865年的汇丰银行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其最初在香港创立,于1993年完成各项工作后正式将总部迁至英国,之前在香港的总部则成为亚太地区的区域总部。汇丰银行始终实行“环球金融地方智慧”(The World's Local Bank)的发展战略,既强调了全球,又注重了当地,说明全球化和本土化对于汇丰银行而言同等重要。汇丰银行始终将全球领先作为自己始终不渝的目标,它认为自己不仅仅属于英国,更是属于全世界的。
1.汇丰银行国际化发展阶段
汇丰银行通过四阶段的发展,逐步扩展为全球的全能跨国银行,在1959年之前,汇丰银行处于初始扩张阶段,基本发展成为了一家区域性的跨国银行;自1959年后,汇丰银行开始进行全球扩张,形成了“立足亚洲-进军北美-布局欧洲”的扩张路线,汇丰银行成功完成了“三角凳”计划;经历全球扩张阶段,汇丰银行开始向全能阶段过渡,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成为汇丰银行的扩展与巩固时期,虽然汇丰银行依旧采取并购的方式进行区域的扩张,但其扩张的重点不再是业务覆盖区域的增加,一方面其并购涉及的区域广,包括亚洲、欧洲、北美洲以及南美洲,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其业务的完善和补充。
2.汇丰银行的国际市场和环球业务
目前,汇丰银行控股的子机构已经遍布了欧洲、亚洲、中东及北非、北美洲和拉丁美洲。截至2017年底,汇丰银行设有约3900个办事处(遍及全球67个国家和地区),拥有20万名股东(遍布131个国家和地区),聘用22.9万名员工,为约3800万名客户提供银行服务,其资产总值达到了25220亿美元。汇丰银行的环球业务主要包括四大部分,分别是零售银行及财富管理、工商金融、环球银行及资本市场和环球私人银行,各项环球业务均采用全球一致的业务策略和营运模式。
3.汇丰银行在中国的发展
汇丰银行是近代中国金融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特殊金融机构,自1865年成立以来,汇丰银行从未间断在中国大陆的服务。20世纪80年代,汇丰银行重新作为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大陆开展经营活动。至2017年底,汇丰银行(中国)共有178个网点,其中包括34个分行和144个支行,向来自世界各地和中国本地的客户提供各类零售银行及财富管理、商业及企业银行等相关的金融服务。2017年,汇丰银行(中国)被《亚洲货币》杂志评为“中国最佳国际银行”。
花旗银行国际化进程
花旗银行是花旗集团旗下的一家零售银行,其前身是1812年成立的纽约城市银行,历经两个世纪,已经发展成为在全球享有盛誉的跨国银行,自1902年在伦敦设立第一家海外分行,截至2017年底,花旗银行在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布局实体网络,在19个国家和地区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为该区域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
1.花旗银行国际化发展阶段
花旗银行的国际化也同样经历了从区域性银行到全球性银行的转变,主要为国际化发展阶段和全球化崛起阶段(包括全球化初级阶段和全球化崛起扩张阶段)。自成立后到1914年的相当长时间里,花旗银行一直致力于国内发展,从纽约城市银行发展成为国家特许银行,并逐渐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银行。直到1998年花旗集团成立时,其净收入的71%都来自于美国本土。1914年,美国联邦储备法开始允许国民银行设立海外机构,花旗银行开始通过新设机构和跨国并购国际银行公司(即万国宝通银行),建立了覆盖拉美、东亚和欧洲的分支机构网络。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花旗银行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其对世界的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花旗银行的海外存款从10亿美元增加到80亿美元,增加了750%以上。其业务范围也从美国本土不断扩展,为全球跨国客户提供广泛的金融服务,包括零售、私人银行、商业等服务。
2.花旗银行的国际市场和国际业务花旗银行在全球范围内的收益集中于4个区域,分别是北美,欧洲、中东、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截至2017年底,在花旗银行的全球总收益中,北美占据49%,将近一半,亚洲占21%,欧洲、中东和非洲占16%,拉美占14%。花旗银行的海外机构在初期是以开展贸易融资和外汇交易为主,伴随着国际化的发展,其业务逐渐走向多元化。20世纪60年代,花旗银行在海外市场建立了自己的个人银行业务,在阿根廷、澳大利亚、中国香港、英国等地通过跨国并购消费者金融公司开展业务。
3.花旗银行在中国的发展
早在1902年5月15日,花旗银行就在上海设立了第一家办事处,是首家在中国开业的美国银行。中国改革开放后,花旗银行又再次进入中国。之后,中国加入WTO,花旗银行又率先在中国境内向客户提供人民币现金和财务管理的产品和服务。截至2016年底,花旗银行已在上海(总部)、深圳、广州、北京等地设立了13家分行及31家支行。
汇丰和花旗的国际化经验启示
1.明确清晰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为银行国际化提供制度保障
“环球金融地方智慧”是汇丰银行长期的发展总战略,汇丰控股在国际化进程中始终将全球配置和分散风险的理念贯彻于整个总体战略,形成了欧、美、亚同步发展的“三角凳”布局。与全球化一样,汇丰银行也一直坚持本土化战略,包括品牌本土化、营销本土化、产品本土化和人才本土化。
花旗银行一直奉行“全球化战略”,为世界范围内的机构和个人客户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在成立之初就具有国际化的特点。1918年,花旗银行通过收购国际金融公司,在全球许多大城市建立经营网点,建立了业务广泛的海外银行网络,此后,花旗银行成为全球化程度最高的银行。花旗银行还奉行“差异化战略”,考虑到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针对不同发展水平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
借鉴这两家银行,邮储银行目前应制定清晰的国际化发展战略,针对发展战略制定相应的切实可行的规范措施,实现银行国际化。
2.客户追随是银行国际化初期的战略原则
银行客户企业的全球化促使银行通过国际化方式追随客户,满足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金融服务需求,从而推动银行的国际化进程。客户追随分为贸易追随和投资追随,银行在国际化初期一般选择贸易追随,针对本行客户在国际化进程中的金融需求,以获取稳定的中介收入。但随着国内对外投资的兴起,银行国际化也开始向着投资追随转变,追随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向并为其提供金融服务,这一转变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促进了本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花旗银行的国际化战略是“到达任何地方,提供全能服务,服务每个客户”(Go Everywhere, Do Everything, To Serve Everyone),始终以客户服务为首要目标,这就需要以客户追随为前提,在其国际化的初期,对外扩张和开办业务都符合客户追随战略,选择从开展批发业务起步,首选较为熟悉的阿根廷和巴西市场,以服务本国跨国公司和当地企业为主。与花旗银行不同,汇丰银行对外直接投资程度低,所以选择了“全球本土化”的战略路径,国际化更加侧重于资产追求,而不是客户追随。
借鉴这两家银行,邮储银行在国际化发展的初期阶段应实行客户追随战略,主要以贸易追随为主,开展批发业务,追溯企业客户进行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以香港作为国际业务海外发展试验基地,首先选择与中国文化和制度相似的国家和地区作为目标市场,拓展国际业务,积累经验;有步骤、分阶段地布局纽约、伦敦、东京、法兰克福以及新加坡等国际金融中心;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在其沿线国家进行布局。
3.良好的人才储备为国际化打下坚实基础
无论是汇丰银行还是花旗银行,都十分重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在全球化扩张过程中,汇丰银行实行了“国际事务官”制度,其“国际事务官”团队拥有400余人,虽不到员工总人数的0.25%,但却成为汇丰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的摇篮。这个团队有着百年历史,业务精良,深谙并善于传播汇丰文化,帮助汇丰银行解决了并购带来的很多后续问题。汇丰银行把这支团队空降到被收购企业中,从企业文化、经营战略到运作规程等方方面面进行彻底的改革,这使得汇丰银行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被收购企业进行整合,并将收购变成盈利。汇丰银行就是通过这种独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实现跨国经营的快速成长。
花旗银行在通过外聘渠道招揽人才的尝试失败后,意识到培养自己的人才的重要性,并于1915年在美国的几所名牌大学启动了花旗银行的“学院培训计划”(College Training Program)。该项计划通过挑选优秀的毕业生进行为期一年的专门培训,使他们熟悉银行各部门的业务运作,精通外语并具有管理意识和能力。后来,花旗银行的高层领导中有一部分人便是出自这个培训计划。
邮储银行在国际化进程的初期阶段,国际化人才匮乏,借鉴汇丰银行和花旗银行的经验,应完善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机制,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国际战略人才,一方面可以从行内选拔,将有较好业务基础的高级管理人才和业务骨干输送到海外进修、深造,在更多的银行专业领域、更大规模地培养储备国际化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邮储银行应该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借助海外人才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了解和丰富的市场经验,不断推进邮储银行的国际业务发展。(作者单位:中国邮政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