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邮政,源于小学门口那个笔直的邮筒。放学的时间,恰逢邮递员开启邮筒,我站在旁边,感觉他像打开了一个神秘的宝盒,里面藏着思念、问候和乡愁,淡雅而温馨。
终于有一天,按捺不住自己的渴望与期待,我把给远方姥姥的信小心翼翼塞进邮筒之中。那一天,目送着邮递员远去的背景,便开始迫不及待地期许回信的归来。
苦等半月有余,终于收到了姥姥的回信。我拿着尚未开启的信封,在教室里接受着同学们崇拜的小眼神,仿佛自己干了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时至今日,那种骄傲与喜悦,竟然还有些许存在心间。
多年之后的今天,我与远在千里之外的姥姥聊天,简单方便了很多。手机屏幕上,姥姥的一言一语、一颦一笑,都分外清晰。
某一年的盛夏,我重新回到小学校园,想去找一找那个邮筒。熟悉的校园门前,已不见当年邮筒的踪影,门卫大爷说,现在寄信的人少了,城市里不少邮筒都被撤了。
再逢邮政带给我的喜悦,时隔十年寒窗。翘首期待多日,终于等到那封淡蓝色的快递,谢谢你,将我与梦想的学府相连。时至今日,依然记得当时打开快递时的心情,是的,那仿佛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今年盛夏,表弟将自己的电子高考录取通知书发给我看,跳动的音乐,多变的场景,很是好看。一晃多年,曾经千山万水的期待,如今已然可以借助网络实时传送,在那条无形的传送线上,无论是图片、文字,抑或声音,都可以在第一时间传送到远方。
去年底,我收到了一张别样的明信片。很多年未见的老朋友,寄来的明信片上,有着暖心的文字,还有一张我俩曾经的合影。那稚嫩的脸庞、灿烂的笑容,将时光瞬间拉回了十年前。这不再仅仅是一张明信片,更像一个时光机,里面藏着记忆与感动。
这样的明信片,是邮政DIY明信片业务的一部分。借助网络,邮政的很多产品也实现了线上制作与销售。邮乐网上,可以采购大山深处的特产;订阅号上,可以随心订阅自己喜欢的刊物;同样借助网络及新媒体,业务查询、在线订购等都可以实现。
时代浪潮中,邮政悄然发生着变化,这家百年老店正在努力摆脱一个人、一辆自行车、一个邮包的传统形象,逐渐信息化、金融化、高效化。邮政,已经发展成为经营传统邮政业务、金融、包裹快递、电子商务的现代企业集团。
这些改变,也仅仅是改革开放大潮中的浪花一朵。40年改革开放,书写了一个个关于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春天的故事”。这故事里,有你,有我,温暖却也不失激荡,悠扬却也不失激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