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飞鸿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8年12月15日 星期

 全文检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邮递员的记者梦
□郭建国

    

本文作者在藏区拍摄邮递员的服务场景。

    送信上桥,桥下面铺着铁轨,“三个轱辘”“四个轱辘”“五个轱辘”的蒸汽机车拽着客车、货车时常从桥洞穿过,“乞力咣当、乞力咣当——呜!”喷出的蒸汽瞬间吞没桥面,腾云驾雾一般,很是刺激。北京丰台一直是京广、京沪、京山铁路的咽喉要道。 

    我家住在丰台火车站对面,一路之隔。“有去往长辛店、良乡、窦店、琉璃河、涿县、松林店、高碑店、徐水、保定、定县、石家庄、邢台、邯郸、安阳、新乡、郑州方向的旅客请注意,现在开始检票了。”进站上车的高音广播始终陪伴着我进入梦乡。上地理课时,老师让我们背诵京广铁路站名,我举手仰头脱口而出,着实让老师从上到下看了我一遍。 

    1978年,我高中毕业后,在北京丰台邮电局穿上绿色标志服,开始骑车送信。1980年,集邮爱好者记忆犹新,首轮生肖第一枚猴票面世,而我们邮递员记住的却是《北京晚报》正式复刊,邮发到户。那天回班交差,见投递室内灯火辉煌,邮递员们都在加班做“报路子”(按投递路线排序),分到我投递的就有100多散户。之后,“文革”时期停办的各种报纸、期刊犹如雨后春笋进入百姓生活。我原来送一趟信只用一个多小时,后来增加到两个多小时,一辆加重自行车已经捆不下了,码起来一人多高,好在每月有奖金了,领导也给我们减少了投递面积。我离开丰台邮电局时,投递道段从二十几个增加到三十多个。 

    我的前半生注定要分享邮政的红利,年轻时体弱,骑车送信等于健身,走街串巷时认识了我的漂亮妻子,从事记者职业更是得益于邮政发行的文学期刊。 

    投递回班,格口已经堆满第二天要送的报刊,翻找到我喜欢的《十月》《收获》《小说选刊》便坐下来欣赏,偌大的投递室变成了我的图书阅览室,直到有师父走过来对我说,要锁门了。《班主任》《孽债》《今夜有暴风雪》等伤痕文学之后,就是有关国企改革的文学作品,直到1983年湖南作家彭见明的小说《那山 那人 那狗》的出现,才唤起我的创作欲望,我们邮政人也可以成为文学作品的主人公。 

    那时没有电脑,写作都是在稿纸上爬格。第一篇小说《晾绳》被《北京邮政报》发表,后来的《三角地》还被《人民邮电报》转载。更幸运的是1988年,短篇小说《走出卧狼谷》获得《人民邮电报》新芽杯文学作品征文一等奖。后来创作的散文《襁褓》,报告文学《感谢上帝》,分别在《人民邮电报》征文中获得一、二等奖。 

    邮递员不仅是我的职业,也是我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1988年,我被调到北京南区邮电局做宣传,后又在《北京邮政报》干采编,从此步入邮政行业记者生涯。 

    没想到,2000年我去《中国邮政报》社报到的时候,竟被安排在摄影摄像部,负责摄像和编辑“中国邮政电视光盘”。 

    河南平顶山邮政局门口,一位架着双拐的中年男子缓慢地挪动着双腿,豆大的汗珠往下掉。我在不远处扛着摄像机拍摄,画面不太理想,想拍第三遍,可是于心不忍,怎能再折腾这位双侧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病人。他就是王德武。 

    世纪之交,与电信分家独立运营的中国邮政奋力向扭亏目标进军。这支大军中的一支小分队——河南平顶山市邮政局竟然发生了震惊全国邮政的“汝州案件”,党委书记兼局长王德武临危受命,关键时期又因公摔伤,但他放弃治疗,全力投入到扭转局面的工作中,以至于病情加重。 

    2002年,《中国邮政报》推出了《撑起双拐冲锋》长篇通讯和电视专题片后,立即在全国邮政引起强烈反响,王德武被誉为“焦裕禄式的邮政局长”。3年扭亏作为中国邮政的战略之举,唤起广大干部职工为之奉献拼搏。中国邮政不仅实现了扭亏,而且还在2018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排名第113位,与去年相比上升6位。 

    这是我第一次拍摄专题片,一个人担任编导、摄像、后期编辑和撰写解说词。在企业做宣传就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中国邮政舞台这么大,你就放手干吧!那时我也明白了当初报社为什么没让我码文字,而是拍电视。 

    与邮车司机同行,你会忽略崎岖的山路;站在南京邮件集散中心自主停机坪上,你会忘了深夜;跟随邮储银行信贷员下乡,你会生出感动;聚焦“廖奶奶咸鸭蛋”,你会惊叹邮政的精准扶贫,创出一个闻名全国的商标。 

    从早先的“寄信去邮局”,到邮发报刊、存贷款、速递物流、邮乐购、电商扶贫、金融扶贫,中国邮政一直在变,不变的是忠实履行普遍服务和特殊服务。邮政联系千家万户、各行各业,有人的地方就能看见邮递员的身影,有邮递员的身影就会有我们记者的跟进报道。 

    站在5373米的高原上想抽烟,无奈打火机打不着。这是在我国海拔最高乡——西藏浪卡子县普玛江塘乡拍摄,空气含氧量不到平原的一半。29岁的格桑次仁是这里的邮递员,看上去黝黑沧桑。这让我想起以前拍摄过的“深山信使”王顺友、坚守海岛30年的谢坚,还有许许多多默默无闻的邮政英雄。 

    近几年,我从新疆北部的可可托海、塔城,辗转南疆的红其拉甫中巴口岸、神仙湾边防哨所,再到西藏的阿里、日喀则、山南、林芝和昌都,见证了我们的军人和邮递员的坚守,每一个工作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是祖国的坐标。我用摄像机表现的不过是他们的只言片语,却无法记录他们长期在极其恶劣环境中的感受。 

    那天,我在北京西四环看见丰台邮递员们骑车出班,有说有笑。曾几何时,上桥送信变成了钻洞送信,洞上铺了铁轨,“和谐号”高铁一闪而过,就像我在邮政,一晃——四十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 本期版面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PDF软件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主管主办 中国邮政报社版权所有
邮发代号 1-100 国内统一刊号 CN11-0028
电子邮箱 news@chinapost.com.cn
京ICP备15035540号-2 京公网安备1104014001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