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卷起裤管,右小腿上,几条深浅不一的口子清晰可见。这是今年8月落下的伤。
“4号公路”,从灯塔村通往盐龙村6社,是村里计划今年启动新建的一条公路。山坡陡峭、沟壑遍地、荆棘密布,55岁的凌云冒着酷暑,勘察途中跌倒好几次,同行的村干部见状回头来搀扶他。“莫管我,看路,看路。”他说。
盐龙村,位于重庆市忠县石宝镇西北部,曾是本轮脱贫攻坚中的市级贫困村。从2015年6月被邮储银行重庆分行忠县支行选派为驻村扶贫一线工作队员、村各级扶贫联络员,到2016年底帮助盐龙村实现整村摘帽、77户234人脱贫,再到如今担任村第一书记,带领群众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盐龙村面貌焕然一新的背后,是凌云的“开路”和坚守。
“接地气” 挖“穷根”
初来乍到,凌云对村情了解甚少。他和村干部同吃同住,每天清晨6点半起床,匆匆吃过早饭便从村委会出发。盐龙村低山深丘,村民居住分散,由于没有车辆,入户走访全靠双脚。一天下来只能走十几户,馒头、方便面是一日三餐饮食。
“驻村走访第一天,就有群众向我反映吃水困难。”6社贫困户元大社告诉凌云,他们常年靠挖井打水喝,到了旱季则只能到距离10公里外的场镇挑水。
得知情况后,凌云一面四处寻找水源,一面寻求县级支持。一周后,镇里派人新建了饮水池,初步解决了6社群众的“水荒”。截至目前,全村已修建7口蓄水量600立方米的饮水池,铺设饮水管道9000米,整治山坪塘20口,人畜饮水和农作物灌溉得到有效保障。
获取第一手信息,组织召开院坝会宣讲扶贫政策、倾听群众意见,也成为凌云为盐龙村制定脱贫措施的重要手段。这其中,就包括听到群众改善出行条件的呼声:原来,村里大都是泥泞山路,总长12.6公里的村级公路已建成20年,路况较差,损坏严重。
收到驻村扶贫工作队的情况汇报后,县相关部门启动项目审批及施工,3年多来,盐龙村先后整合各级各类资金2000余万元开展道路建设,不仅有宽1.2米、厚0.1米、总长22公里的人行便道通达每户群众院坝,还新建柏油路、水泥路各1公里,加宽、硬化公路18公里。
“金融+产业”的脱贫路径
“每月、每逢节日或农忙时,他都要来我家帮忙,还自掏腰包买米买油。”吴会华感叹道,“凌书记真把我家的事当作他自己的事。”
这位盐龙村“闻名”的贫困户,近年靠发展畜禽养殖,成了石宝镇脱贫示范户、文明卫生户,2017年收入近10万元。
要脱贫,产业是关键。在解决资金问题上,凌云的思路是充分发挥“先天优势”。一方面,他号召忠县支行干部职工开展爱心扶贫捐款,累计为村集体筹资11900元;另一方面,凌云多次组织业务部门,进村上门宣讲金融扶贫知识,帮助贫困户了解信贷政策,并根据各户实际家庭状况,精准研究发展产业的时序、类别和手段。
吴会华右手两根手指此前在外务工时被截断,2014年无奈返乡,家里6口人全指望他养活,特别是患矽肺病的父亲和2个孩子的学费更是沉重的负担。在凌云帮助下,吴会华申请了1.5万元小额贷款,靠着这笔钱买了100只鸭苗。本钱有了,信心也有了。凌云只要有空就上吴会华家帮忙,30多头猪的养殖场渐渐搞了起来,加上100只鸭、100只鸡和7亩玉米,仅今年上半年,他家就收入4万多元。
据统计,盐龙村现已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个,培育种养大户16户,还流转土地集中发展起250亩花椒和200亩中药材。201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7000多元,实现了产业从无到有的蜕变。
“不仅仅是最后2户5人”
凌云的笔记本写满了扶贫工作日志:完善村“两委”日常工作制度、贫困户精准识别、办公设施维护、承包土地确权勘界、庭前院后清洁卫生、农村房屋修缮、矛盾调解……
“其实,2016年底实现整村脱贫后,我们的基础并不牢靠,返贫现象时有发生,目前,全村尚有2户5人要在明年内脱贫。”
但全村劳动力仍不稳定,无疑增加了各户发展产业的操作难度;地质结构容易发生山体滑坡等灾害,给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农村道路管养带来威胁,若实施搬迁,全村甚至找不到合适的村民集中安置点;受地理条件限制,大规模土地整治和流转,发展规模农业也是问题……
每到夜深人静,山风吹拂,凌云都会想起家中85岁的老母亲,和3个弟弟也是聚少离多。特别是今年担任村第一书记后,他感到自己的担子更重了。
“我还有4年就要退休了。在这个时代能够亲身参与扶贫、见证脱贫,是一生的光荣。”凌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