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日报》消息,1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18年金融数据显示,2018年12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8.1%,增速比上月末高0.1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期持平。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6.17万亿元,同比多增2.64万亿元。
“信贷增速明显反弹。”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陈冀分析说,2018年12月信贷较2017年同期大幅增加4956亿元,信贷增速明显反弹0.4个百分点至13.5%。
从效果看,人民银行投放的流动性基本上传导到了实体经济。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小微贷款呈现量增、面广、价减的特点。从量上看,普惠口径小微贷款全年增量比上年翻一番。截至2018年末,普惠口径小微贷款余额8万亿元,同比增长18%,增速比上年高8.2个百分点。全年增加1.22万亿元,增量是上年全年的2倍。
金融支持对小微企业的覆盖面也更广,信贷支持的小微户数增长约三成。截至2018年11月末,普惠口径小微贷款支持小微经营主体1713万户,比上年末增加387万户,增长29.2%。
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有所下降。2018年12月,新发放的5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平均水平为6.16%,比上年同期低0.39个百分点。
在人民币信贷大增的同时,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却明显回落。初步统计,2018年社会融资规模全年增量为19.26万亿元,比上年少3.14万亿元。
“一多一少”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阮健弘表示,2018年社融增速回落的原因,从金融方面看,主要体现为银行表外资金减少,这是结构性去杠杆的结果,也与金融体系风险偏好下降有关。从实体经济方面看,主要是平台相关行业和债务压力较大的国有企业有效融资需求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