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杜来提乡别斯铁列克村建立于2016年8月,属于牧民定居新村。该村有牧民146户,人口515人,其中哈萨克族141户499人、塔塔尔族4户13人、维吾尔族1户3人。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薄弱,村党组织凝聚力不强,村里举办的各类活动少、参加的人也少,渐渐成了全县出了名的“后进村”,这是邮储银行阿勒泰地区分行“访惠聚”工作队进驻铁列克村之前的真实写照。2017年,工作队到村后,从建强班子入手,大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村民对村“两委”的信任感和依赖感,帮助铁列克村实现了从“后进村”到“后劲村”的蜕变。
排忧解难的“及时雨”
“邮储银行贷款效率就是高,村里前天把我们需要的资金报上去,也没找担保人,今天就拿到了贷款。”在采访过程中,别斯铁列克村牧民叶尔江·瓦汗告诉笔者。
2018年,在开展入户走访工作中,工作队了解到每年5月是别斯铁列克村牲畜转场、接羔育幼、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是农牧民最需要资金帮助的时期。为确保及时解决2018年别斯铁列克村农牧民转场、春耕生产资金需求,工作队迅速将了解到的情况向阿勒泰分行领导进行了汇报。该分行随即针对该村贷款的申请和发放开通了“绿色通道”,为帮助困难户资金需求提供了及时有效的资金支持。据悉,阿勒泰地区分行对符合条件的贷款,执行快调查、快审批、快发放的“三快”原则,设立小额贷款专柜,实行专人负责、专人管理、专人服务,一般要求3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让符合条件的农牧民真正感受了足不出户、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的便捷的金融服务。目前,该分行已为该村发放农户小额贷款35笔,金额135万元。
温暖人心的“爱心床”
“感谢工作队送来的护理床,我丈夫达吾勒别克·托留汉才41岁,生活不能自理近7年。孩子不在身边,就我们夫妻俩生活,照顾他很吃力。工作队送来护理床,我照顾丈夫就方便多了,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家庭的关爱。”村民达吾勒别克·托留汉的妻子沙黑拉·哈力木汗握着工作队队长李志明的手感激地说。
达吾勒别克·托留汉于2014年因患脑瘤,导致双目失明,常年卧病在床。面对失明、瘫痪的丈夫,沙黑拉·哈力木汗除了每天按时按点喂药、喂饭,还要每隔两小时给体重80公斤的丈夫擦背、按摩、翻身。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有一台护理床,方便照顾丈夫。工作队立即多方联系购买了一张护理床,床送到达吾勒别克·托留汉家时,沙黑拉·哈力木汗高兴得像过年一样,非要请工作队员喝奶茶表达谢意。工作队队长李志明说:“从迷茫无措到斗志昂扬,从潜心苦干到硕果累累,工作队员们虽然晒黑了、累瘦了,但村子里、农户家却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将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上,责任扛在肩上,为民排忧解难。”
增收致富的“三法宝”
现如今,走进别斯铁列克村,随处可见红花绿叶,户户“透”着绿色,一排排整齐漂亮的安居房掩映在绿荫丛中。加依娜古丽·登斯拉木农家小院亦是如此,院子的茄子、辣子、西红柿、大白菜……都茂盛地生长着,各种鲜花错落有致地排列着,一个精致的农家小院呈现在眼前。
工作队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积极引导该村农牧民发展庭院经济,将庭院荒地变成带动牧民增收的“宝地”。针对居住在定居点的农牧民,按照种植区、养殖区和居住区“三区分离”的标准,工作队对庭院进行整体规划,针对有经营意愿的农牧民,引导鼓励村民发展超市、手工艺品、出售牛奶、烤馕等经营项目。2018年,工作队按照杜来提乡政府“三苗工程”整体部署,着力在“小庭院”上做增收致富“大文章”。为了大力发展“庭院经济”促进牧民增收致富,工作队向110户有意愿发展“庭院经济”的农牧民、贫困户和模范养殖户免费发放了葡萄、李子、苹果等树苗和鸡苗、菜苗,并和农牧民一起开垦土地,种植养殖结合发展“庭院经济”。在工作队的引导帮扶下,该村家家院里都养了鸡、种了菜和果树,既能满足自家生活需求,又能将吃不完的果实卖出去赚钱。有的牧民通过技能培训,还开了电焊铺、超市等。目前,该村“庭院经济”发展已达67余户,每户通过“庭院经济”增收2000元左右。
脱贫就业的“黄金屋”
洗衣、做饭、游牧、带孩子……一直以来,村民叶尔波拉提·哈力别克一家都过着这样一成不变的生活。她从未想过,有一天她和丈夫会成为拿固定工资的护边员。“我们夫妻俩在边境安心守边,每人每月有2000元的收入,加上草场补贴、边民补贴等,全家一年收入将近6万元。和以前相比,现在的日子真是太好了!”说起现如今的日子,叶尔波拉提·哈力别克一家满心欢喜。
别斯铁列克村“80后”至“00后”人口占大多数,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双语水平差,外出就业渠道窄,很多人闲在家中。工作队把夜校课堂作为青年教育培训的重要平台,开设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宣传、庭院规划、民族团结先进典型事例和双语学习等教学内容。为改善学习环境,提升学习效果,工作队为夜校配齐了投影仪、电脑、音响、桌椅等设备。同时,为方便学员们学习双语,按布尔津县杜来提乡统一授课标准购置双语教材,按照学习进度,设立快慢班,夜校老师从他们掌握汉语水平的实际入手,科学制定学习计划,精心准备授课教案,并认真备课,实时授课。针对18至45岁群众,重点加强思想教育和双语培训,转变就业思路,拓宽视野范围,打牢思想基础。工作队还利用村民大会、农民夜校等平台,深入宣传转移就业等惠民政策,引导劳动力转移,同时,及时将致富信息反馈给务工人员,让村里外出务工人员树立信心,工作队作为他们的后盾和基础,打消他们的家庭顾虑,助力他们勤劳致富。目前,别斯铁列克村通过多途径转移富余闲散劳动力120人,其中护边员48人、协警7人,各类企业、个体岗位74人。
阿勒泰地区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叶尔肯别克·巴合提别克说:“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就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作为别斯铁列克村‘访惠聚’工作队的后盾单位,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力度把做好群众工作贯穿始终,把获取人心、凝聚民心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心诠释责任,用爱凝聚群众,在各族群众中架起一座联系服务群众的‘连心桥’。” □贾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