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湿地公园,无意觅春,却满眼是春。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春光灿烂的景象。蹒跚学步的孩童眼看要摔倒,反而一个趔趄,连奔带跑了起来。耐心呵护的家长,跟在后边时刻密切关注,连声叮嘱:“慢点儿,别摔着啦!”可孩子哪里去理会这些关怀的情思。大人的叫喊声,孩子的欢笑声,回荡在河畔的春风里。烟雾笼罩的河面上,翠绿的杨柳萌发着势不可挡的生机,此情此景,让人忍不住想起“红杏诗人”宋祁那脍炙人口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对于这句诗词,知名度相对较高的应该是后半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尤其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的评价,对这句诗做了更进一步的宣传。虽然这句诗运用了通感手法,巧妙地化视觉形象为听觉,把红杏在枝头盛开的情况点染得异常生动,而我却更喜欢“绿杨烟外晓寒轻”这句,浓淡适宜,不惊不喜,平凡中又寓意着身临其境的体会,让人轻轻吟诵,愈品愈有味。
单说这里面的“绿”字,令人顿觉生机盎然,充满希望和活力。更重要的是,与我所从事的邮政行业标志性颜色——“邮政绿”不谋而合,无形中增添了一种亲切感。以前未踏入邮政工作,并不觉得邮政行业有多么神圣,经过十多年的亲身经历,我为邮政人身上风雨无阻的执著深深感动。绿色的招牌、绿色的车辆、绿色的信使,践行着服务社会民生的时代重任。这既是一种标识,又是一种精神和力量,潜移默化中激励着每一个邮政人奋勇前行。这种绿,何尝不似眼前这澎湃涌动的春潮,朝气蓬勃!
千年前的宋祁轻摇小舟于碧波之上,心旷神怡之余感慨春光短暂,莫为千金而轻一笑,他即目所见的“绿杨烟外晓寒轻”为我们留下了穿越千年而挥之不去的意境美。这种美,朦胧中饱含情愫,淡而不腻,简而不繁。选定“绿杨”,也许是因为沿水而生的杨树根系发达、枝繁叶茂。尼采说过,人就像一棵树,它愈想伸向高处和明亮处,它的根就越要向下,向泥土,向黑暗,向深处。
绿意盎然的杨树可近可远,隔着层层绿杨的是似轻烟、似薄雾萦绕的“烟外”,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距离,并不是纯粹物理意义上的空间距离。“晓寒轻”写出置身其境的感受,都说春寒料峭,可面对如此美景,这寒似乎显得微不足道了。细心的人会发现,一个“晓”字,表明了时间是在清晨天微微亮时分,杜甫的“晓看红湿处”,柳永的“晓风残月”,还有那首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春眠不觉晓”中都写到了“晓”,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古人写诗词,注重意在言外,注重哲理的表达,把思辨的精神和文学艺术相结合,言有尽而意无穷。“绿”与“红”对照,素朴与绚烂,希望与活力,相互对比中又彼此衬托,眼中所见风景,心中所思人生,成功与失败、繁华与落魄、得意与失意,有时就在一念之间。难能可贵的是那种“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的旷达。既然不愿奢求理想中的乌托邦,又寻觅不到五柳先生的桃花源,那就好好珍惜当下,认真对待工作和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期待点滴细流汇成江海之势。
沉醉在这“绿杨烟外晓寒轻”的画图里,不知不觉,自己也成了画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