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邮务聚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9年5月11日 星期

 全文检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书信类节目走红看书信文化的魅力
□王文艺 冷述美

    近两年,电视、互联网上各种书信诵读类专题节目像一股清流直指人心、温暖人心。看似简简单单、娱乐性不足的书信诵读、解析,仿佛给我们打造了一个时光飞逝中可以逗留的美好世界。一封封书信如穿越时空的“鸿雁”,跨越历史时空,承载特定意义,蕴涵并传递着弥足珍贵的人文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令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观赏这些节目、这些书信的人们深深震撼。 

    书信类节目的成功,是多种因素交叠后产生的聚光。既有节目制作者为了确保内容品质在主题设定、场景搭建层面的用心与匠心,也离不开明星和嘉宾的演绎及其光环效应;既有对观众日益提高的文化审美的肯定与满足,也有融媒体时代对于碎片化信息的深度整合。但是,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书信作为信息或精神载体,具有的特殊价值和文化意义。 

    回眸过往,书信和书信文化源远流长,众多书信散落、深藏在历史长河、漫漫人间。尽管时代进步、技术发展,使信息传递载体或媒介发生了质的变化,但传统书信的内在价值、人文意义并没有消失,反而因为使用稀少而变得更为珍贵、凸显魅力。因为,自古以来,书信就是历史的个人化记录,是隐秘情感的写真,具有无法否认和无可替代的真情实感和历史铭记。一封封多年以前的书信不仅帮助我们理解风云际会、世事变迁中个体的悲欢离合,也让我们洞悉一个民族的性格和整体心灵体验,更能穿越时空、有效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 

    当今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往虽然便捷了,但丧失了书信“作品”的厚度和温度。电子化的信件传输,无论是文字、照片、视频都可转瞬完成,但这种随时的、海量的、碎片化的信息,缺少了传统书信认真书写、完整表达的深刻性、真切性。不容讳言,传统书信蕴藏着我们今天正在缺失的“一颗完整的心灵”。 

    黑龙江卫视等推出的《见字如面》,首季就出人意料地打响屏幕、火爆网络,已经火爆了三季。以书信为主角,把一封封与现代人已渐行渐远的书信,化作声音再现与背景解读,让传统书信重回人们的视野,燃起人们对历史的重温和对未来的寄托。之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的《信·中国》、北京卫视播出的《念念不忘》等,都是借助珍贵书信进入时空隧道,使观众透过信件主人的视角,感受信中鲜活的时代场景、人情世故、社会风情,呈现不同时代的悲欢离合,引导观众不忘历史、温故知新。 

    这些书信虽旧,恰如尘封多年的老酒,醇香四溢。《见字如面》涵盖古今中外的各种书信,从亲情、爱情到理想、人性,呈现大跨度、广涵盖的主题包容性,吸引了不同年龄段的广大观众。《信·中国》从收集的2000多封革命先烈书信中甄选出50多组信件,传递“信仰、信念、信守、自信”的精神内核;《念念不忘》聚焦于中国人历来注重的“家文化”,对埋藏在史册中的名人家书,进行全方面、多角度的解读,向观众展示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优良家风、家训。 

    个人化的书信既是真挚真诚的个体书写,也是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承载着历史文化的记忆、情感和温度。相比其他文艺作品,书信这种文体更适合诵读。书信是一种宝贵的文体资源,每封信背后都有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一段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因此成为节目主创人员苦心选定的创作客体。节目选取的私人信件,流露出的人情冷暖,主持人及嘉宾对信件的平实解读,都使书信更加贴近普通大众的心;一字一句具有满满的正能量,能深入人心地发扬光大中华传统文化和传播核心价值观。 

    这些节目的亮点不在主持人、嘉宾,也不是演播室空间设计,而是突出一封信、一位读信人(扮演写信者),突出的是书信的核心位置与核心价值。嘉宾“读信”,是这种节目最重要的表现环节,对着书信文字进行“朗读”,带领观众慢慢沉浸到信件主人的心境与命运中去,几乎化身为信件主人当时写信的情景,不露痕迹却生动形象地将不同的字句、故事准确、真实地传递出来,演绎出来的是字里行间的真切情感。 

    书信类节目虽然被认为是小众节目,但《见字如面》总导演关正文坚持认为这是大众节目,他认为“能够引发人们认知和思考的节目永远是主流受众所欢迎的”。的确,这些节目突破了地域、时代的局限性和私人空间的私密性,以开拓的视野使节目、书信成为观众借鉴他人与历史“经验”而审视自己的一面镜子,确实引发观众融入其中、深入思考,进而获知人性真情,升华人生感悟,已超越了单纯娱乐类综艺节目表现出来的视听快感和审美意义。 

    当人间真情被网络碎片化信息所淹没,生活的方向被无尽的忙碌所迷失,家国情怀被陌生化社交所疏离,书信中那些最真实的人生境遇,就能以真实的故事、精神的力量,帮助人们拼接碎片的信息,愈合破碎异化的心灵,超越飘零茫然的认知,理解并延续最珍贵的人间真情与家国情怀。由此观之,书信类节目展示的不仅是书信之魂,而且展示了文化之魂、民族之魂。书信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显示出越来越大的魅力,相信她将回归当今社会生活,再度大放异彩。(冷述美为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生导师,王文艺为硕士研究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 本期版面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PDF软件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主管主办 中国邮政报社版权所有
邮发代号 1-100 国内统一刊号 CN11-0028
电子邮箱 news@chinapost.com.cn
京ICP备15035540号-2 京公网安备1104014001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