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飞鸿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9年5月18日 星期

 全文检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荒园问路
□邸新宇

    人到中年最深的感触是,除了睡眠质量下降,还有时间,以它固有的方式向我们告别,不再给你任何暗示。1991年,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发表,初读时并不深刻领悟其中含义,以为生死乃天命,不是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关于生死,史铁生早在二十几岁时就专心致志地想过:“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那时候,地坛园子还很荒芜,但对于在最狂妄的年龄突然高位截瘫的他来说,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妈妈不想让儿子闷在家里,却更担心他在荒园里胡思乱想,只能掩藏起坐卧难宁中的痛苦与惊恐,情愿自己去代替儿子的截瘫,换来“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为了让母亲骄傲,史铁生用笔“碰撞开一条路”,但当他小说发表和获奖的时候,母亲已经不在了,“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荒园是一个具有象征意味的精神殿堂,母亲则代表了对于他传统生存方式的维护与担忧。 

    25年前,我每周总要经过一次安定门。那时候912、358(支)等公交车常人满为患且姗姗来迟,使我有时间仰望地坛那高大精美的牌楼。后来,书市从首体、劳动人民文化宫转战到地坛,去的次数也多了,冥冥中脑海里总浮现史铁生那些“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的路。1998年后,史铁生不幸又患上尿毒症,隔日透析一次。“当生命以美的形式证明其价值的时候,幸福是享受,痛苦也是享受”。 

    2011年,史铁生的同名散文随笔集《我与地坛》出版。该书收录了他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合欢树》到去世前的《扶轮问路》等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对似水亲情的追忆,也有对生命意义的思辨,像一根根划着的火柴,照亮了他对苦难本源孜孜追问的思想轨迹,慰藉了无数在漫漫跋涉中“问路”的旅人。史铁生以文字的形式享受并延续着短暂的生命,那些来自无限思问和灵魂拷打的文字使他、使每一位读者都坚定地认为:爱命运即经历生活。“此一处陌生的地方,不过是心魂之旅中的一处景观、一次际遇,未来的路途一样还是无限之问”。 

    汪国真用“仓促”二字形容中年的心境,像中午,像魔术师抖开的最后的包袱,像冲过湍急的峡谷来到开阔之地的激流。的确,岁月里的人和事,都无一例外地难逃世事法则、自然规律和命运安排。所谓禅曰:曙色未晓人尽望,及乎天明也寻常。生与死本来只是两个平常的日子,是人为地赋予了许多含义,用音乐、鲜花来纪念和用文字来纪念一样都是徒劳的,像用钟声怀念时间,用亲吻验证爱情,生活如一位长者语重心长地给你讲多年前的笑话,你若是能忍住不哭便是对他的极大尊重。

    本期荐书人:邸新宇,一个安静的阅读者,不爱凑热闹,却爱逛书市,读书于他“没有标准,捧在手里走神儿也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 本期版面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PDF软件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主管主办 中国邮政报社版权所有
邮发代号 1-100 国内统一刊号 CN11-0028
电子邮箱 news@chinapost.com.cn
京ICP备15035540号-2 京公网安备1104014001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