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博物馆是在数字博物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实现以人为中心的信息传递模式。总体来说,智慧博物馆更具温度,强调人与人的交互性和展品的趣味性。
当你走进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以下简称“邮政邮票博物馆”)展厅,看到一枚枚精致美丽的邮票和一件件古老的邮政文物时,你想不想知道每一枚邮票背后的故事,想不想了解文物背后的悠久历史呢?答案是肯定的。但如何才能实现这个愿望?数字化博物馆就能帮你实现这个愿望……博物馆社会教育部讲解员杨米娜向记者描述着未来博物馆的样子。构建数字化博物馆,让博物馆里的藏品“活”起来,这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现实。
“通过建设数字化博物馆,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更好地履行‘人民邮政为人民’的服务宗旨,突破传统展陈的瓶颈,方便观众线上浏览,提升博物馆的影响力,扩大中国邮政的品牌知名度,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大众。”这是杨米娜提出金点子的初衷。
邮政邮票博物馆是收藏和利用邮政、邮票文物进行学术研究与文化交流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于2007年8月22日正式对外开放,向观众展示中国邮政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丰富多彩的中国及世界各国和地区发行的各具特色的邮票。丰富的馆藏文物、宽敞的建筑空间、直接的参观体验让观众流连忘返,但展品信息、展览手段、展线长度等存在一定局限性,观众时常会反映“看不够”“不过瘾”,作为讲解员,杨米娜能直接了解观众的诉求。
“如何更好地推进邮政邮票博物馆的发展,体现博物馆的展示、教育和研究等功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大众,提升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是我们目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杨米娜介绍说,邮政邮票博物馆已着手数字化建设,成立了数字化博物馆项目小组,调研了数字化信息化发展处于领先地位的博物馆。曾是数字化博物馆项目小组成员赵玉龙说:“我们从零开始,开展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通过调研了解当前博物馆数字化信息化的进展程度、藏品管理系统的建设和使用情况、展厅数字化建设等情况。从调研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到最终确定如何建设智慧博物馆是我们要攻克的难题。而智慧博物馆是在数字博物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实现以人为中心的信息传递模式。总体来说,智慧博物馆更具有温度,强调人与人的交互性和展品的趣味性。”
智慧博物馆包含信息管理与公众服务两个平台,信息管理平台侧重内部管理,公众服务平台侧重对外服务,二者信息资源共享。其中,信息管理平台主体为藏品信息管理系统,需要对藏品属性和管理工作等文字信息、藏品二维和三维数字影像信息以及藏品或展览相关的多媒体信息进行采集、汇总、分析,制作动画、场景等虚拟展览内容,整合形成数据资源库,提供系统数据支撑。目前,正在建设的博物馆网站包含“数字博物馆”“邮政史话”“邮票故事”“资讯动态”等栏目,其中,“数字博物馆”栏目包含邮政文物、邮票展示、封片简藏品等子栏目,初步具备了在线展示功能。杨米娜希望博物馆能在目前使用的LED显示屏、微信二维码等设备设施基础上,增加更多互动,“融入VR、AR等数字技术,配备导览一体机、虚拟现实设备、LED幕墙等,为观众提供再现真实环境的游览体验”。
“以服务观众需求为核心,用多维展示互动形式,实现观众与博物馆藏品的深度交流,为观众提供无处不在的服务。”杨米娜说,这是她对智慧博物馆的美好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