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喝完的酸奶、擦了果汁的纸巾、还在流汤的外卖饭盒……到底是什么垃圾?这段时间,很多网友沉浸在围观上海垃圾分类段子的乐趣中,网络上关于垃圾分类的各种教程也铺天盖地。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开始实施,这让上海在全国率先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而随着46个重点城市名单的公布,北上广深纷纷在列,环保春风很快将吹遍神州。绿色发展理念正以强制手段体现到百姓生活中。
目前,上海要求将生活垃圾分为四类:湿垃圾、干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对大众来说,除了让人头疼的“干湿分离”新概念,其背后还有一个更惊人的问题,那就是——垃圾原来有这么多。有数据统计,如今在杭州,三年的垃圾就可以填满整个西湖,而北京周边,拥有一个由400多个垃圾场组成的“六环”。在人们生活越来越便利丰富的背后,中国有2/3的城市面临“垃圾围城”的窘境。如此大数量的垃圾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就将成为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绊脚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我们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在全社会的绿色发展大潮中,中国邮政也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随着快递业的高速发展,近年来,纸箱、泡沫等成了生活垃圾中的“钉子户”。据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快递服务企业累计实现业务量507.1亿件。这同时也就产生了相应数量的包装垃圾,人们喜爱的生鲜、海淘等网购的快递包装更成了浪费的重灾区。
中国邮政积极响应中央号召,一直以来致力于绿色环保事业,并在今年5月举行的绿色邮政建设行动新闻发布会上,再次强调要发挥邮政综合优势,大力实施绿色包装、绿色运输和绿色金融项目,致力于治理企业包装污染和运输污染、服务污染防治攻坚战;要将邮政企业打造成“绿色运营践行者,绿色生活推动者,绿色品牌塑造者,绿色生态守护者”。同时,及时总结推广绿色发展的鲜活经验:全国首个垃圾分类主题邮局在南京市六合区巴布洛景区揭牌,2400套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个性化邮票及5000套明信片“寄”往全国各地,全方位宣传垃圾分类理念;在快递服务方面,各地邮政寄递事业部积极推广使用环保可降解包装和电子面单,投入新能源车,在绿色包装、绿色仓储、绿色运输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邮储银行将绿色信贷政策纳入全行授信政策体系,研发推广了适合小微企业、消费者和农户的绿色普惠金融产品,发力绿色金融。
实现全社会的垃圾分类和合理利用是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迈出的重要一步,每位邮政人都应积极参与。而践行国企担当,中国邮政能做的还有很多,如发挥网点优势宣传垃圾分类知识;通过制定标准、综合治理,进一步推动快递包装“瘦身”和包装“绿化”。总之,在这场“绿色攻坚战”中,中国邮政要努力成为攻坚克难的先锋,为国家经济社会绿色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