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校长刘伟:服务金融创新 聚焦小微经济发展
小微经济,顾名思义,虽曰“微”曰“小”,但就作用而言,其在国民经济构成中却占据重要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就小微经济发展、小微企业创新和小微企业减负等作出重要指示,为小微经济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我国的实践看,小微企业贡献了全国80%的就业、70%左右的专利发明权、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税收。小微经济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细胞。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经济的发展、就业质量、人民的幸福都要看小微企业的“脸色”。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小微企业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产值还在不断扩大,小微经济整体持续蓬勃发展。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小微企业在微观经营上始终面临许多风险与挑战。调研显示,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小微企业、小微经济在市场、融资、转型等方面遇到障碍,存在着市场需求不足、产品销售困难、市场竞争压力大、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近年来,小微企业更遭遇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环境成本、税费成本等快速上升带来的利润和生存空间挤压。小微企业遇到的这些问题预计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将持续存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小微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这些问题,相继出台多种举措,积极为小微经济发展创造便利、保驾护航。针对小微经济普遍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世界性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改善金融服务,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管道”,要“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加强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李克强总理也在多个场合提出“小微活,就业旺,经济兴”,要求加大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力度,实施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政策等。可
见,支持小微经济发展、扶持小微企业创新已经成为党和国家的一个重要战略部署。对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准确把握。
作为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全国重点研究型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在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尤其是金融学、财政学等学科上,具有绝对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聚焦小微经济发展、服务金融创新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长期以来,学校也高度关注小微经济发展问题,积极加强理论研究、政策咨询等工作,取得了众多科研成果,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同时,学校也与包括邮储银行在内的众多金融机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共同就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探索。
今天,中国人民大学与邮储银行携手举办小微经济发展论坛,围绕金融服务支持小微经济发展、破解小微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促进小微经济成长创新等话题展开研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期待与会各位领导嘉宾、各位专家学者畅所欲言,积极建言献策,为我国小微经济发展提出真知灼见,贡献学术智慧。
我也希望通过本次论坛,密切学校与相关机构交流,深化产学研合作,为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的学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邮储银行董事长张金良: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是天职
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是服务实体经济,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具体行动。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要优先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甚至融不到资问题。今年,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指出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为本,改进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作为国有大行,邮储银行始终坚守服务“三农”、服务城乡居民和服务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不断深化小微企业服务工作,努力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
我们深切感受到,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战略定位是前提,科技赋能是核心,专业专注是基础,精细管理是保障,资产质量是底线。通过这几年的摸爬滚打,逐步形成了邮储特色的小微企业服务模式。
一是通过机构和服务“两个下沉”,打通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最后一公里”。缺信息、缺信用,是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最大难题。邮储银行借助4万个基层网点、12.5万个助农金融服务点和近3万个基层客户经理,发挥“地缘、亲缘、人缘”的网络优势,将小微企业“软信息”收集与“硬信息”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借助我们长期总结的风险技术,有效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努力将资金投入到真正需要帮助的客群,实现普惠金融的精准服务。截至6月末,邮储银行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超过6000亿元、贷款户数超过150万户,在各金融机构中位居前列,实现了小微企业贷款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二是通过创新营销和产品“两大体系”,提供便捷高效的小微金融服务。邮储银行拓展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渠道,搭建了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微银行等多个线上交易平台,拥有2.6亿名电子银行客户。依托11万台自助设备和3.2万多台移动展业终端,打造了全方位的小微服务平台。大力拓展场景服务,围绕核心企业、产业链、电商平台和邮政物流信息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收单、支付、代发工资等全面金融服务,打造了“标准+个性、线上+线下”的小微产品体系。在服务过程中,小微客户的信息、信用得到进一步积累,授信额度得到提升,实现了银行与小微客户的共同成长。截至6月末,邮储银行小微企业信贷累计放款达到5.3万亿元,累计服务客户超过1300万户。
三是强化数据与科技“两大赋能”,升级小微金融服务模式。邮储银行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加大与税务信息、政府政务信息、企业负面信息、企业用电信息等四类大数据的对接力度,结合行内交易信息实现小微企业信用风险评级和客户画像,在此基础上搭建了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开发了线上风控模型,实现自动化授信审批。同时,依托创新实验室,加大对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跟踪研究力度。为实现科技驱动发展,邮储银行将把每年营业收入的3%左右投入到信息科技领域,加快金融服务场景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去年以来邮储银行推出“小微易贷”和“极速贷”两款针对小微企业和个人的专属线上化产品,实现自主申请、自动审批、自助放款,截至6月末,线上放款和支用超过了1200亿元。
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是商业银行的天职。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小微企业融资缺口》报告显示,中国中小微企业数量达5600万家,潜在融资需求达29万亿元,其中41%的中小微企业存在信贷困难,融资缺口达12万亿元。金融支持对小微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当前,金融脱媒趋势日益显现,大中型企业更多地转向直接融资,小微企业将越来越成为商业银行稳固的客户基础。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既是商业银行的责任担当,也是自身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
人民大学是国内顶尖的高等学府,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学术积淀和人才储备。邮储银行与人民大学连续多年合作发布“小微企业运行指数”。今天我们联合举办“赋能小微企业 促进经济发展”为主题的论坛,希望凝聚多方共识,深化密切合作,共谋小微企业创新健康发展之路。
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稳增长、稳就业 核心在于稳定小微企业
世界经济又来到一个十字路口,中国经济的攻坚克难毫无疑问到了一个新阶段,在新阶段里面,小微企业的重要性全面凸显起来。这体现在稳增长、稳就业核心在于稳定小微企业,体现在整个新动能的转换。其不仅仅体现在大型企业的升级,更体现在占我国经济GDP60%以上、占我国税收50%以上中小企业的升级换代,它的技术更新、管理模式更新、企业家精神更新之上。
截至2018年末,全国中小企业超过3900万户,微型企业超过7000万户,合计占全部市场主体的比重99.6%。虽然单个企业较小,但整个中小微企业对经济增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小微企业贡献了60%以上的GDP、50%以上的税收以及80%的就业岗位。同时,中小微企业还是创新的主体,完成了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
针对进一步推进小微企业发展的问题:一要加大完善市场秩序、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的力度;二要建立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法律体系,从法规上给中小微企业发展以保证;三要帮助提高中小微企业的能力;四要支持创新但避免过度干预;五要融资支持避免简单化;六要切实落实降低中小微企业税费的政策;七要建立高效率的政府与社会服务体系。此外,建立平台和产业集群,“放管服”的任务也要更加明确,比如在行政壁垒可以放,但对企业设立需要适当标准管理,并为小企业提高能力提供服务。
此外,稳经济很重要的就是要稳定小微经济。要使小微经济有稳定的预期、有充足的信心,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全面推动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
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球:金融改革应满足实体经济多样性需求
创造有利于创业的环境非常重要,要形成必要的价值引导,让小微企业能够更好地发展,营造人人都愿意创业的环境和氛围。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经济的多样性、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人们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实体经济对金融有了更加多样性的需求。目前,百姓不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金融需求,而是需要金融管理的工具,需要存量资产的增值。实体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金融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金融应当满足不同人群、不同企业多样化、长链条、全周期的金融需求。金融系统应该进行更多产品的创新,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投资组合。同时,企业融资渠道变得更加多元化,有的通过金融机构融资,有的通过资本市场融资,这也推动了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
不同主体金融服务的成本是有差别的。普惠性金融的核心是“普”,首先要解决融资难的问题。而融资的利率是信用的函数,也是金融风险的函数,风险大定价就高一些,这两者是匹配的,也符合金融规律。此外,随着互联网发展,金融供给侧改革除了满足实体经济和百姓的融资、财富管理需求以外,支付、清算等各种跨越时空约束的新业态的发展也是非常迫切的。
小微企业的发展和金融改革密切相关。要积极看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融资工具的多样性变化,提供伴随小微企业成长的金融机制。同时,要降低小微企业运行成本,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为小微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激发其创业的积极性。
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许宪春:大数据模式将成未来小微企业统计发展重要方向之一
小微企业在促进创新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和解决就业收入问题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小微企业统计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供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统计数据,为经济政策制定和小微企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比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规范,针对小微企业的统计调查和信息收集工作也需进一步加强,尤其是目前许多互联网企业成立时间较短、发展很快,通过传统的抽样调查获取数据存在一定困难。除了采用传统的抽样调查方式以外,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互联网平台来获取有关小微企业数据或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未来小微企业统计数据来源包括四种模式:一是经济普查;二是抽样调查;三是行政记录,包括市场管理部门、税务部门的行政记录;四是大数据平台。其中,大数据平台模式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分量。
邮储银行副行长邵智宝:“四三二”模式 提升服务质效
10余年来,邮储银行小微金融服务坚持一边实践、一边总结、一边塑造,构建了“四三二”特色模式。
具体来看,“四”是构建“营销体系、产品体系、运营体系、风控体系”四大体系。营销方面,建立“线上+线下、场景+平台、自营+代理”的综合营销体系;产品方面,通过健全产品架构、优化产品管理、加快产品线上化转型,构建“标准+个性、线上+线下”的零售产品框架;运营方面,建立“管理集约化、作业标准化、决策智能化”的运营体系,力求将各种解决方案更便捷、更高效地提供给客户; 风控方面,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提高风控的精准度与效率,建立数据驱动的全过程风控体系。
“三”是健全“体制、机制、队伍”三大保障。体制上,探索适合零售战略的组织结构;机制上,引领零售战略的落地和执行;队伍上,按照“队伍专业化、营销综合化”的原则,实行队伍分级管理、分层建设、分层考核,建设专心专注专业的普惠金融队伍。
“二”是强化“科技”和“文化”两大支撑。一方面,着重强化IT系统支撑、数字化展现能力、大数据分析能力,支撑构建四大体系。另一方面,将普惠文化根植于血脉、践行于行动,为业务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