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三里屯、五棵松等首批4个“夜京城”地标;建立市、区、街三级夜间经济“掌灯人”制度;推出10条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这个夏天,北京市商务局制定出台《北京市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推出13项措施点亮“夜京城”。部分地铁线路延长运营时间,夜班公交车缩短发车间隔,为“夜京城”地标提供交通保障。放眼看一下其他城市,上海商务委等9部门联合出台《关于上海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围绕“国际范”“上海味”“时尚潮”3个特点,打造一批夜生活集聚区,推动上海“晚7点至次日6点”夜间经济的繁荣发展。天津市政府于2018年底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在全市建设6个夜间经济示范街区。此外,成都、济南、青岛等城市的政府部门也强调要在夜经济上下功夫。各地绚烂的夜生活,在光影交错中形成了新的消费潜力。
夜经济的未来很美好,现实也很光鲜。有数据显示,北京王府井出现超过100万人的高峰客流是在夜市,上海夜间商业销售额占白天的50%,重庆2/3以上的餐饮营业额是在夜间实现的,广州服务业产值有55%来源于夜间经济。放眼全球,据统计,仅伦敦一个城市的夜晚,就为英国创造全国总税收的6%,夜经济还为伦敦提供130万个工作岗位。
《中国夜经济产业报告》显示,夜经济核心消费者的特点是年轻、自由、收入高、消费多样化,“千禧一代”成为夜经济娱乐消费的主力,他们对夜市有着更强烈需求。24小时便利店、24小时不打烊书店,这些都成为年轻人晚上活动的重要场所。
在夜经济方面,邮政也有过一些尝试:成都熊猫邮局曾在知名地标玉林西路小酒馆对面,开设深夜邮局,连续开设了15天,工作日下午6点至晚上10点营业,周末下午4点至晚上10点营业。全国各地的青年们纷纷打卡,在手臂上加盖快闪店纪念章、在明信片上抒发自己的情感。邮储银行北京广安门支行推出“金融夜市”,个人业务营业时间延长至晚上8点,市民下班后也能享受到优质的金融服务。“集邮夜市”也曾出现过。
总有一些业务是要去银行网点办的,而对于城市“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来说,只能利用中午休息时间,还得周边幸运地有一家他想去的银行网点,银行网点是上班前没开门、下班后已关门。而不少银行网点,白天也可能是客户寥寥无几。如何解决这个悖论?很简单,以客户为中心,适当延长营业时间,满足客户需求,从而赢得市场。
当夜经济成为新的消费潜力,当“千禧一代”成为夜经济娱乐消费的主力,如何吸引年轻客户的关注,邮政可以将步子迈得大一点,玩出一些新花样。在游人众多的旅游景点或者夜文化发达的区域,邮政可尝试开设“24小时邮局”,打造沉浸式体验消费场景,营造舒适、宜人的生活体验感。在产品的销售上,增加适合年轻人喜好的文创和集邮产品,增强产品的体验感,从而赢得市场。还有,借助科技手段提供“24小时快递服务”是不是很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