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的一件乐事,便是收获了一次中国2019世界集邮展览盛会的体验。
6月10日,我们报社采访组一行13人到达武汉火车站,火车刚到站,和我一同前来的北京同事便不约而同地拎着行李赶往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为了更好地完成好未来长达一周的集邮盛事报道任务,我们每个人都不轻松,这从大家提的行李就看得出来。
这是一次“南北融合”的报道,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的报道团成员有北京的,有江苏的,有四川的,当然,还少不了本届世界邮展东道主湖北的同志。从车站到邮展现场这一路,大家有如这次邮展的主题“天下知音 邮聚江城”一样,寻觅到了多年未见的老友,忘却了4个小时车程的疲惫,“南腔北调”地聊了一道,有久别未见的寒暄,有老友重逢的问候,当然,聊得最多的主题还是此次邮展报道。
和我们同行的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邮迷。本届世界邮展的热度一点儿都不比素有“火炉”之称的武汉热度低。邮展中,我的任务是采访邮迷,这个任务既简单又有挑战性。简单是采访对象容易寻找,也不怕没有话题可聊;难的是一眼望不到头的展馆,每天上万人来此参观,和北京早高峰地铁里的景象有一拼,人声鼎沸的环境无疑给采访增加了难度。
邮展期间,我每天穿行在一排排展位与邮品间,上万步行走,就为寻找着适合的采访对象,倾听他们的集邮故事。
在众多步履匆匆的邮迷中,一位“静止”在展框前的老人定住了我的视线。今年85岁高龄、来自武汉的茅晓渊老人每天都要乘坐一个多小时的地铁从武昌区来汉阳区观展。在接受我的采访时,他拎着布包,佝偻着身子,拿着邮票的手一直颤抖不止。他用一口口音很重的武汉话告诉我,自己从十几岁就爱上集邮,已经收集有上万枚邮票、50余本自己整理的邮册。只要发现一枚喜爱的邮票,他就要仔细研究很久。虽然老人的乡音很重,我并不能将每一句话都听清楚,但这完全不妨碍感受他对集邮热爱的情感。虽然我不是一位地道的邮迷,但我被他的故事深深感动。
高意滨是一位体育主题集邮爱好者,看到他时,他正说着一口流利的英文,在国外邮票展台谈笑风生。在他的努力下,吉尔吉斯斯坦邮政开发了2018年亚运会主题邮票。这次,他专门从南京赶来与邮友相见,来吉尔吉斯斯坦邮政展台看看这枚邮票,再续这段以邮为媒的跨国情缘……
与邮迷的交谈中,你会发觉,因为与“邮”结缘,他们的人生中多了一项光荣的使命、平添了许许多多的绝妙滋味。中国的集邮爱好者可达1000多万人,拥有集邮会员300多万名,无数位“忘我”邮迷是我们这个“集邮大国”集邮事业发展的源头活水,他们见证了集邮事业的发展、变迁,他们的故事记录着集邮事业的历史,他们手中代代传承的邮册是我国多样文化得以留存的一种方式。这次世界邮展,让邮迷遇到了“知音”,他们见到了梦寐以求的珍邮,约到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邮友。同样,这次世界邮展,也让我觅到了“知音”,那些与我分享集邮故事的邮迷,他们对邮票的“痴情忘我”让我感动和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