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邮务专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9年8月24日 星期

 全文检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慕生忠与青藏公路

    

青海省格尔木市将军楼公园里的筑路大军雕塑。□蔡谟祥 摄

    走在青藏线上,一个名字总是被不断地提起。有人说他是“青藏公路之父”,又有人说他是格尔木的奠基人。每当格尔木人民提起这个名字时,脸上都写满了骄傲和敬佩。而在青藏高原的许多地方,也都留下了他的印记——他就是慕生忠将军。 

    格尔木市将军楼遗址始建于1956年10月,是“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居住、办公的地方。其前身为青藏公路建设指挥部, 1978年由兰州军区政治部镌刻“将军楼”三个大字。 

    1954年5月11日,慕生忠带领19名干部、1200多名群众组成的筑路大军来到格尔木这片荒无人烟的高原上,开始了艰难的筑路进程。筑路大军分为6队,每人配备一把铁锹、一把十字镐,从格尔木向世界屋脊进发。在距离格尔木73公里处,一座峡谷横亘在他们面前——这峡谷是进藏的咽喉,是必经之地。3天之后,慕将军一行仅用了几根粗圆木就架起了青藏公路上的第一座桥梁。慕生忠将军给这座桥取名为“天涯桥”。1956年陈毅进藏,将“天涯桥”更名为“昆仑桥”。 

    1954年7月30日,公路修到了中国四大无人区之一的可可西里。仅用了79天,筑路大军就修通了300公里公路。 

    1954年8月中旬,筑路大军翻过了风火山,向沱沱河进发。沱沱河河水冰冷刺骨,大家心痛道:“政委今天可受苦了!”慕生忠微笑着说:“我受点苦,可是价值大。今天200人干了500人的活。数学上1+1=2,哲学上1+1可能等于3、等于4,甚至更多。在最困难的时刻领导者站在前头,一个人就能顶几个人用。这就是生活中的辩证法!” 

    10月间,筑路队攀上了唐古拉山。唐古拉山上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一半,海拔达到5300米,此时又是冷冽寒风呼呼大作。筑路大军在5300米的高山上修筑公路30公里,当即给中央发了电报,“我们已经战胜了唐古拉!我们修筑了30公里的公路!这可能是现在世界上最高的一段公路……” 

    1954年11月11日,青藏公路修到了藏北重镇黑河。 

    12月15日,2000多名筑路英雄、100台大卡车跨越当雄草原,穿过羊八井石峡,直抵青藏公路终点拉萨。格尔木至拉萨1200公里,仅用了7个月零4天时间就全线打通,成为中国筑路史上的创举,在世界筑路史上也是罕见的。 

    1954年12月25日,青藏公路在拉萨举行了通车典礼。 

    1993年8月,83岁的慕生忠不顾家人的再三阻拦,在家属的陪伴下,千里迢迢回到格尔木探望。此时的格尔木已经通了铁路,慕生忠坐在火车上走进这个已经具有现代化工业的青海省第二大城市。看到自己当年的愿望已经实现,他开心地笑了。格尔木的发展使他兴奋、欣慰,当年他洒下汗水的遗址使他激动。他站在将军楼前不由自主地热泪盈眶,他没有说一句话,只是默默地站了10分钟。转身离开时,慕生忠将军留下了这样一句话:“这可能是我一生中最后一次来青藏线了,如果有一天马克思要见我,我一定还会回到青藏线!”这就是慕生忠将军在格尔木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来源:中国日报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 本期版面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PDF软件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主管主办 中国邮政报社版权所有
邮发代号 1-100 国内统一刊号 CN11-0028
电子邮箱 news@chinapost.com.cn
京ICP备15035540号-2 京公网安备1104014001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