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飞鸿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2019年11月13日 星期

 全文检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读者》的读者
□李君玲

    荐书人:李君玲,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女子,内心对世间一切美好充满着敬畏和感激。她喜欢阅读各类优美散文,同时也喜欢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流注于笔端,先后在邮电系统内报纸发表散文30余篇。

    上大学时,《读者》还叫《读者文摘》。在宿舍里,我斜倚床边,翻看舍友从家里带来的《读者文摘》,这是我与它的第一次相遇,只一见便心生欢喜。自此三十年如一,《读者》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在我家的书柜、沙发、茶几、床头,随处可见《读者》的影子。因为它的杂志特性,小段的时间也可用来阅读完一篇小文,不必因为时间问题,没能尽兴阅毕而牵肠挂肚,意犹未尽。它融汇中外,包容万物,汇集各方名家笔下的精品,内容或深邃、感性,或温润、轻松。一切都是那么简约随性,如行云流水般,带着阅读者去触摸心灵深处,汲取智慧和力量,体味成熟和通透。 

    我最喜欢的是周末,把卫生收拾完毕,让家里整洁有序,然后拥着大片的光阴坐在窗前尽兴地阅读,不疾不徐。最好有温暖的阳光透过纱帘斜照进来,摆在窗角的花儿在阳光里也兀自开着。这个时候若遇到《读者》中丰子恺的随笔散文,再配上他的画,我将不胜欢喜。他的散文朴实纯情,他的画也总给人自由与空灵之感。我会盯着看半天,似乎自己已融入文中,置身画中,一任时光流淌。更多时候,对于一本新到的《读者》,我会先翻看名家散文。在这里,可以经常邂逅喜欢的名家:三毛、林清玄、毕淑敏、莫泊桑、村上春树等,太多太多。他们各有自己的语言风格,循着他们的作品,我能感知他们的思想和呼吸,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真善美似抚慰灵魂的清风,还有人文的关怀、思考以及充盈在血脉里的对生命、对自然的爱和感悟。 

    儿子上学期间课业繁重,没有太多时间涉猎课外读物,我便把《读者》里喜欢的文章标注出来,推荐给他,或者直接把欣赏的段落用笔勾画出来,以期能让儿子以最快捷的方式感受到《读者》里丰富又美好的精神情怀。 

    婆婆几乎每月来我家小住些时日,老年类报纸刊物曾是她的主要读物。后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婆婆也爱上了《读者》。自此,每次在婆婆来之前,我会把《读者》放到阳台边她常坐的藤椅上,有时忘了放,老人家会主动提醒,有时放错了,由于她年老耳背,便会不自主地提高嗓门喊道:“这期我上次看过啦,给我拿些近期的来!”说话间,老花镜还挂在鼻梁上,甚是可爱。如今婆婆80岁了,依然保持着对《读者》的喜爱,十几年如此,稳居我家最年长的《读者》的读者之位。 

    看过的《读者》,就像曾经的朋友,带着生命的温度、岁月的记忆,不舍得丢弃,就将其放置在一角,静静地。有时,我会随手取出一本重新捧读,书中那种一以贯之的清新风格,从未改变,如启迪心灵的涓涓细流,能让内心安静而丰富。 

    正如作家邓康延所说:“在中国的刊物里,我最喜欢《读者》,觉得那留白天地宽的风格宛如清丽少女,带着白云风清的心事,幽幽走过,把半条街静了。同她携手暮归的朋友应是有福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 本期版面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PDF软件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主管主办 中国邮政报社版权所有
邮发代号 1-100 国内统一刊号 CN11-0028
电子邮箱 news@chinapost.com.cn
京ICP备15035540号-2 京公网安备1104014001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