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工业豆腐房,重工业打马掌。”这是辽宁省盘锦市解放初期流传的民谣。盘锦曾经是一望无际的盐碱地,经济发展滞后,被称为东北的“南大荒”。
20世纪60年代末,数以万计的“五七大军”和知识青年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盘锦垦荒。蜿蜒的辽河水、丰润的黑土地、原生态的环境和国营农场经营体制大大推进了盘锦水稻耕种面积的拓展。昔日长满蒿草的盐碱地,如今已变成了大片水美沃丰的稻田,“南大荒”变成了“南大仓”。
“盘锦大米好吃”,一年一季、蟹稻共生,晶莹剔透、醇香滑腻,盘锦大米的口碑也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知识青年陆续返回家乡,传遍了全国。如今,长在盐碱地上的盘锦大米更是荣获“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驰名中外。
今年47岁的李守金是盘锦市盘山县德胜镇三道村四组的村民,祖祖辈辈靠种地为生。李守金听父辈说,20年前的盘锦盐碱地每亩水稻产量很低,亩产300公斤,人均年收入在3000元左右。为带领村民增收致富,2015年,李守金加入了盘锦市邮政分公司为服务“三农”协助创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当选合作社社长。
起初,李守金对邮政提供的大品牌肥料心里没底,但是随着“盘锦邮政农资示范田”的建立,邮政聘请农技师定期到田间地头为农民讲解农技知识和防治病虫害,使用邮政农资肥料的稻田眼看着比周边地块的水稻根系发达、有效分蘖多、稻穗明显增加,平均每亩增产80余公斤,这下子李守金的心里踏实了。当年,他就带领所在合作社社员为2000亩地购买了80吨邮政肥料。
为助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今年,盘锦市分公司又创新推出了自有品牌“一寄稻”盘锦蟹田大米,采用“订单+雇用”模式,雇用技术娴熟的合作社社员、农户进行耕种,并向本地农户高价收购优良稻米。得知消息后,李守金又是第一个带头报了名。
产量上来了,李守金开始为自己合作社的盘锦大米筹划起销路来,要让社员的钱包更鼓一点。在得知盘锦市分公司推出“一寄稻”盘锦蟹田大米在全国范围内免费邮寄的优惠措施后,李守金主动找到邮政工作人员,商量着想成为“一寄稻”的供货商。他说:“现在城里人吃米都讲究原汁原味,都追求‘可溯源’。今年,我们合作社社员产的这98万公斤大米,就是最好的放心米。”
如今,盘锦市分公司在邮乐网、“邮乐小店”及“邮掌柜”系统等线上同步开展“一寄稻”推广销售,还在今年的邮政“919电商节”期间增加了“秒杀”、赠券、整点下单优惠等促销活动。看着身后一亩亩满目葱绿的稻苗,李守金满脸欣慰。他知道,好水育良种、好田出良米,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今年以来,盘锦市分公司通过农资配送、农技指导、“一村一会”和农产品外销等途径,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已累计协助1100名合作社社员,服务12万亩土地,组织156场农技农资下乡活动,配送农资1300吨,销售盘锦大米550吨,实现分销收入240万元、寄递收入15万元,提升金融总资产0.5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