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疫情,考验的不仅仅是每个人的免疫力,更是一个企业的免疫力。疫情必定是一个加速淘汰和加速升级的过程,正如在大自然的漫长进化过程中,能够存活下来的生命是那些最能适应环境变化的。
“存活下来”看似是一个朴实的愿望,但背后却有着深刻的逻辑。疫情中,中国邮政为畅通民生通道所做的点点滴滴,也许正是企业未来发展需要变革的方方面面。“及时雨”般的贷款、“移动菜篮子”……这些仅仅是邮政应对疫情、满足民生需求之“器”,而真正应该未雨绸缪的恰恰应该是新业态催生之“道”。
技术变革——“无人”代替“有人”,还远吗?
疫情暴发以来,湖北省仙桃市邮政分公司投递员昌沁和他的战友“汉马”一直坚守在岗位上。“汉马”是2019年8月投入使用的无人投递车。特殊时期,无人投递车在减少投递员与客户近距离接触、防控疫情方面发挥了大用处。现在“汉马”每天投递4个频次,投递邮件近百件。
技术变化是一切变革的根本。这次疫情,让更多人看到了“无人化”产业的潜力,从送快递、送药、测温到远程物资投递以及城市防疫,无人应用能够做的事情远远超乎想象。随着市场需求的高涨,邮政企业是否也应该将无人分拣、无人投递的技术进一步完善,让无人技术走出场景去真正应用。
生态变革——从“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还远吗?
2月19日,北京壹生慈善基金会募集的一批医疗捐赠物资,从邮政速递物流华北供应链营运中心出库,搭乘邮航飞机送达武汉。据了解,华北供应链营运中心的仓库在春节期间未停休,目前,中心现场办公人数日均达99人,其中,一线操作人员72人,有效保障了客户业务不受影响。
从“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中间是一条完整的供应链。与邮政速递物流华北供应链营运中心的仓库一样,天猫超市联合菜鸟、顺丰为突破口罩供应的地域障碍,在浙江嘉兴设立全国口罩应急“心脏仓”,也让我们看到了应急物流的仓储新模式以及打造供应链的重要性。当风险发生时,有效的供应链模式能够更加增强企业自身的免疫力。免疫力,或许成为一个企业在未来最大的竞争力。
习惯变革——“个体”升级“群体”,还远吗?
在以微信“群接龙”为消费模式的绿优社区,共有群成员50346人,接龙次数达49139人次,在北京市同类群中位列第三。疫情期间,每天绿优社区都会推出10款左右的蔬菜、水果、肉、蛋、零食等食品供群成员购买,配送全部是邮政渠道。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的消费习惯也在因为一场疫情悄然发生转变。从这种习惯转变中,我们应该看到平台的重要性,这个平台一头维系着供货商的资源,一头维系着消费者的资源,这样的平台我们有——邮乐网;从这种习惯的转变中,我们应该看到服务的重要性,一方面根据平台提供的数据整体接单配送,一方面根据群体客户的需求提供无接触配送,这样的服务我们有——邮政EMS;从这种习惯的转变中,我们应该看到供货资源的重要性,既要有统一的可控的供货商,又要保证供货品质,这样的资源我们有——扶贫农品。从“个体”消费到“群体”消费,正好为我们从“有”到“多”提供变革的动力。
习总书记鼓励我们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地发挥支撑作用。就像恩格斯曾经说的:“每一次灾难都将以社会的进步作为补偿。”面对疫情过后的变革,我们也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针对自己的行业特质重新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你是如何找到客户的?
——你是如何给客户匹配最合适的产品的?
——你借助最先进的算法和工具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