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全球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中国和东盟相互支持、守望相助,为全球合作抗疫树立了典范。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合作也同样呈现良好的态势,据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2个月,东盟取代欧盟,历史性地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为5941.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4.4%,比去年同期提升1.6个百分点。
山水相连,并肩发展。中国与东盟国家比邻而居,经济互补性强,发展潜力大,双方合作也在不断升级。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2019年8月,中国—东盟自贸协定的升级版议定书开始全面生效,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经济融合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已提升到了更高水平。
在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方面,中国与东盟一直拥有广泛的共识。2019年11月,“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对接合作达成一致,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与东盟之间互联互通网络建设步伐。
随着中国与东盟未来合作内容的不断丰富、合作程度的日益加深,东盟市场值得中国企业持续关注。中国已连续10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方企业在东盟的累计投资额也已突破1000亿美元,所建经贸合作区达到25个。
经济的合作共赢也将激发快递物流市场的潜力。东南亚独有的地理位置为货物的航运、海运提供了先天优势条件,为物流提供重要的枢纽。对于物流快递企业而言,东盟市场是未来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方向。
本期,我们一起解码东盟的快递物流市场。
东盟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的简称,1967年8月8日成立于泰国曼谷,现有10个成员国,即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文莱、老挝、越南、缅甸、柬埔寨。东盟是世界上增速最快的互联网市场之一,东盟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正逐渐步入全民网络时代,电子商务正处于发展时期。预计2025年,东盟网络经济将达到 2400亿美元,其中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将超过1500亿美元,远超线下零售业增长。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也带动着快递物流业的发展。东盟快递物流市场的经营者有本土经营者、邮政经营者、国际巨头以及中国民营企业。DHL、FedEx等国际巨头利用该市场的地理优势,建枢纽,增航班,与其国际网络相互连通;中国民营企业经过近两三年的布局,也已经取得一些成效。
地理位置独特 物流基础差异大
东盟独有的地理位置为全球物流提供了重要枢纽。东盟十国所处的东南亚,位于印度洋与太平洋、亚洲和大洋洲的“十字路口”上,是世界海洋运输和航空运输的枢纽地区。马六甲海峡是连接欧洲、印度洋沿岸港口与太平洋西岸港口的重要航道。东南亚独有的地理位置为货物的航、海运提供了条件,也可以作为连接欧、亚、美洲的枢纽。
东盟各国物流基础设施存在较大差异。新加坡位于东南亚的中心及世界主要的海上联结点,其战略位置使新加坡成为一个重要的物流枢纽和世界贸易的通道。得益于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新加坡的快递物流业务在整个东南亚市场发展相对比较成熟。据统计,新加坡公路网密度、铁路网密度在全球都排名第2位,新加坡的空运连通性(频率和容量)在东盟中最佳。新加坡政府为物流发展制定了多项举措。在港口项目完工后,新加坡港吞吐能力将达6500万标准集装箱,它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综合港口。在航空业,新加坡计划将机场容量翻一番,鼓励航空货物通过专门的基础设施和流程在新加坡中转,还为时间敏感型货物建设机场物流园,为保鲜货物提供冷链中心。
马来西亚、泰国的基础设施较为发达。其中,泰国具有与四个邻国接壤的地理位置优势,许多外国投资者认为在泰国投资业务是非常难得的机会。泰国政府已经认识到提高泰国作为区域物流枢纽的作用,不断改善国家运输基础设施,增强其在全球的竞争力。内阁已经批准了交通部的基础设施发展计划(2015-2022),该计划要求为所有运输方式中的20个大型项目投资至少1.8万亿泰铢(510 亿美元),覆盖整个泰国的公路、铁路、航空运输和港口。
而其他国家的基础设施仍相对滞后,存在的普遍问题是物流基础设施欠缺、效率不高、操作流程不规范、专业物流人员缺乏。目前,东盟各国都感受到快递物流市场的发展潜力,都在大力发展和改善物流基础设施。
物流服务商众多 中国企业纷纷进驻
东盟快递物流市场有众多经营者,即本土经营者、邮政经营者、国际巨头以及中国民营企业。
东南亚本土快递物流服务商主要有能者物流、嘉里物流、J&T Express公司。
能者物流(Ninja Van)是东南亚发展最迅速的“最后一公里”物流公司。业务覆盖东南亚市场的450多个城市。公司有自营车队、500多个运营枢纽以及自寄自提网点。嘉里物流(Kerry Express)总部在泰国,是亚洲知名的物流服务供应商。嘉里物流是泰国首屈一指的小包快递公司,服务地区几乎覆盖泰国全境;J&T Express公司是印尼著名的快递公司,目前,公司业务覆盖东南亚七国,有100多家大型转运中心、100多台自动分拣设备、3000多辆自有车辆、4000多个自营网点及1000多个加盟网点,员工数量超过6万名。
东盟各国的邮政公司发展情况各异。新加坡、马来西亚的邮政公司属于上市企业,发展状况良好;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邮政企业属于国有公司,发展状况一般;缅甸、文莱的邮政行业还未改革,邮政员工是国家公务员;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等国的邮政,虽然已经完成公司化改革,但发展速度十分缓慢。总体而言,邮政经营者在东盟快递物流市场并不占主导地位。
DHL、FedEx等全球物流巨头早已进入东盟市场布局。2016年,DHL启用投资8500万欧元的新加坡南亚货运枢纽。该枢纽主要服务东南亚和南亚城市,使南亚和东南亚的货物经新加坡转至欧美,推动新加坡货物吞吐量增长。FedEx充分发挥其航运优势,2018年推出两条航线,进一步加强在亚太、亚欧以及亚洲往返美洲的货运能力。
随着中国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一带一路”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菜鸟、京东、顺丰、百世、中通及圆通快递等中国民营企业也纷纷进驻东盟市场。
阿里巴巴控股了南亚最大电商平台Lazada。Lazada建立了360度物流网,除了自建物流团队Lazada Express之外,还与114家来自本土并拥有卡车、汽车、摩托、轮渡等多种运输工具的物流服务商合作,通过各种运输渠道缩短快递运送时间。菜鸟还选择马来西亚作为区域配送中心,在吉隆坡建设的eHub含有多种物流模式操作,如B2B、B2C、国际贸易中转、清关、仓配等,帮助实现跨境电商贸易互通。菜鸟运用数据预测、多地分仓及就近配送等方式,实现了对电商平台商品的快捷配送。
2018年,京东在泰国建成东南亚地区最先进、最完整的智能仓储物流中心,集成了仓储、分拣、运输、配送在内的一整套供应链服务体系。目前,京东物流已经在泰国全境搭建了大件、中小件、跨境物流在内的三张大网,并计划将运营仓库数量增至5个。
2010年,顺丰速运在缅甸设营业网点,成立国际电商事业部分公司,开通快递业务;2019年3月,收购缅甸巨头KOSPA Limited 25%的股份,进一步加强对缅甸物流市场的布局。
此外,百世在泰国建立了4个运营中心、72个区域网点、532个门店,在泰国全境启动快递服务;中通快递在柬埔寨已经建有30多个快递网点,并与柬埔寨邮政、柬埔寨邮政电子解决方案公司达成战略合作。
市场潜力有待挖掘
东盟正在落实《2025年东盟共同体愿景》以及组成东盟共同体的三大支柱《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蓝图》《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东盟文化—社会共同体蓝图》,大力实施“互联互通”计划。在政策沟通上,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也与东盟多国的发展战略或规划积极对接与合作,如泰国的“东部经济走廊”发展规划、印尼的“全球海洋支点”战略、马来西亚的“工业4.0”战略计划、柬埔寨经济社会发展的“四角战略”、越南的“两廊一圈”发展规划和文莱经济多元化战略“2035宏愿”等。
近20年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实施及升级、东盟经济一体化建设及“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均推动了双方贸易往来,双方在互联互通、产业、金融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合作。随着东盟贸易便利化程度逐步改善以及国内物流快递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东盟市场正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的方向。
东南亚电商市场具有很好的发展条件。东南亚有6.5亿人的庞大人口基数、年轻化的人口结构,中产阶级人口增加,这些都加大了东南亚对海外商品的需求,市场潜力巨大。随着Lazada、Shopee和Tokopedia等网购平台的涌现及快速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东南亚电商经济的增长。近3年来,东南亚电商市场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达62%。据预计,从2015年到2025年,东南亚各国电商市场规模都将实现超高幅度的增长。电商的快速持续发展,也将激发快递物流市场发展潜力。
尽管东盟十国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快递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各国情况参差不齐,东盟市场一体化进程还在继续,物流成本高。但是,多国政府已经看到电商发展对本国经济的带动作用,意识到快递物流设施落后对经济发展的阻碍,制定了改善基础设施的发展战略。同时,各国战略也正在与区域战略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对接,这将带动改善东盟整体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该区域快递物流市场的发展。
东盟十国的地域、人口、政策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特点,致使各国快递物流市场发展环境、发展方式大不相同。如新加坡关税相对较低、基础设施和法律法规相对完善;马来西亚劳工成本、土地成本较低,但地理位置优越,市场庞大;印尼是岛国,只有约55%人口住在城市地区,在订单履约和最后里程运送方面给快递物流带来挑战。因此,进入者如果想在市场立足并获得良好发展,就需要根据不同国情,找准物流快递市场的发展空间。
尽管东盟市场已经开始营造、改善促进快递物流发展的环境,但是,目前仍面临着一些阻碍行业发展的因素。如在支付方面,人们仍保留依赖于传统支付的习惯,而同时数字支付的渠道还不通畅;在通关方面,还存在多种“非关税措施”等,这些问题都会降低物流效率,提高物流成本,并且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彻底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制约物流业的发展。如何突破重围,抓住机遇,是市场进入者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