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飞鸿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2020年5月15日 星期

 全文检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发现“生命的奇迹”(上篇)
——中国古动物馆系列手绘封
□檀怀宇

    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本版推出《封绘寰宇》栏目,老朋友檀怀宇带着他刚出炉的新作,与大家相约一场手绘封品鉴文化盛宴。
    身为一名资深集邮人士,檀怀宇对“邮”的热爱一点儿没受疫情影响。由于无法逛博物馆、周游世界,他便“宅”家潜心创作,沉淀内心,将几十年积累的集邮体验和游历见闻诉诸画笔,围绕“博物馆”“故宫”“旅行”等关键词,绘制了百余枚手绘封。期待通过这些作品,能以“邮”为媒,与各位读者朋友谈古论今,畅游寰宇。


    

DNA手绘封。


    

雀鳝手绘封。


    

禽龙手绘封。

    4月25日,是DNA双螺旋结构发现纪念日。1953年,DNA的双螺旋结构被发现,人类向揭开生命的奥秘又迈进了一大步。作为一名科学迷,这天,我来到北京西外大街邮政支局,在30枚“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公函封上盖上了小盗龙邮资机图。由于中国古动物馆就在北京西外大街支局辖内,特地跑到此来邮寄是为了实现原地实寄。 

    这30枚公函封来之不易,一到手,我的想法就是围绕“中国古动物馆”绘制30枚手绘封。撕邮票、粘邮票、在信封内垫上硬纸板……需要做扎实前期准备工作,方能开展下一步。 

    中国古动物馆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创建的,是我国第一家以古生物化石为载体,系统普及古生物学、古生态学、古人类学及进化论知识的国家级自然科学类专题博物馆,也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古动物博物馆。 

    我去中国古动物馆的次数多到已经数不过来了,馆内陈列既有已经灭绝的物种,也有穿越数个世代活下来的物种,这些生命都是奇迹,而生命的奇迹最让我着迷。因此,我将“中国古动物馆”系列起名为“生命的奇迹”。 

    该系列第一枚手绘封,我绘制的是DNA,因为DNA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基础,是生命奇迹的起点。 

    在画DNA这枚手绘封之前,为了尽可能精确地还原DNA的双螺旋结构,我特地去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知道了DNA双螺旋结构被发现的故事。“DNA到底长什么样”这个问题吸引着沃森和克里克两位学者,他们经过研究后,推测出了双螺旋结构,并于1953年将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相对论、量子力学并称为“二十世纪最重要三大科学发现”。 

    有了DNA,生命的演化才如此色彩缤纷、恢宏壮丽,生命的奇迹才如此令人震撼。用DNA做“生命的奇迹”系列手绘封的开篇,当之无愧。 

    在中国古动物馆一层最里面的角落里,有一个玻璃鱼缸,里面有一条活着的、正在游动的鱼,鱼缸下面的标签上写着“雀鳝”。这条鱼是古动物馆中为数不多的“活展品”。 

    能够成功穿越漫长地质时代存活下来的动物,一般被称为“活化石”。地球上曾经出现过的动物不计其数,“活化石”则是凤毛麟角,雀鳝是其中代表之一。因此,“生命的奇迹”系列手绘封中必须有它一席之地。 

    这枚“雀鳝”手绘封最大的亮点就是它身上的那层麟片,要想画得逼真,不仅要严格按照图片来画,还要把雀鳝的内外部结构研究个透。从外观上看,雀鳝的鳞片很独特,鳞片形状为菱形或六边形,由无机盐组成,被称为骨鳞。骨麟质地非常坚硬,远古的鱼类多是这种鳞,这在现代鱼类中极为罕见。雀鳝体内有一个细长的鱼鳔,这与现代鱼类的鱼鳔差别也很大。 

    雀鳝分为短吻雀鳝和长吻雀鳝两类,有十几个品种,它在地球上出现一亿多年后,人们在亚马逊河沼泽中发现了一条长达3米的长吻雀鳝,它的大嘴里密布锋利的牙齿,凶猛程度相比亚马逊鳄鱼一点儿不差。由于它们身上遍布麻雀一样的斑点,因此有了“雀鳝”这个名字。 

    能够从远古时代穿越到现在还活着的生物,一定本领高强。雀鳝,这个身披铠甲的凶猛斗士,被誉为“世界十大最凶猛淡水鱼”之一。它们无肉不欢,在水中是顶级掠食者,可以说,除了人类,它们没什么天敌。在这里,也得给吃货们提个醒,食用雀鳝万万不可,因为雀鳝的卵有剧毒,如果处理不慎,恐危及性命。 

    在古生物馆中,陈列有许多恐龙化石。恐龙,这个在地球上称霸一时的物种,绝对是生命的奇迹。而说起恐龙,一定绕不开的就是禽龙,因为先有禽龙,才有“恐龙”这个名词。 

    人类认识禽龙经历了漫长的过程。1822年,一位名叫曼特尔的英国医生收集到一颗禽龙的牙齿化石,对于这颗巨大的牙齿,他一无所知。于是,他写信给古生物学家居维叶。居维叶是比较解剖学和古生物学创始人,他不认为这个化石有什么稀奇的,但还是推荐曼特尔进一步比对化石样品。后来,曼特尔见到了鬛蜥的牙齿,他便把禽龙的牙齿化石起名为“鬣蜥的牙齿”。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老所长杨钟健先生把拉丁文“鬛蜥的牙齿”翻译成了“禽龙”。不过,这是后话了。 

    随着禽龙化石不断出土,人们对禽龙的认识也愈加深入。1841年,英国博物学家理查德·欧文爵士独具慧眼地发现,禽龙的四肢从身体伸出后向下长,而不是像其他爬行类生物那样四肢向两侧长。于是,他就用拉丁文Dino(巨大可怕的)Saur(类似于蜥蜴的动物)为这类生物在生物学分类体系中开了一个“纲”,以后,凡是这类生物都统称为“恐龙”,这就是“恐龙”的由来。 

    生命本身就是奇迹,而奇迹正在不断被生命创造。更多精彩故事,请关注《发现“生命的奇迹”(下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 本期版面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PDF软件

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中国邮政报社版权所有
邮发代号 1-100 国内统一刊号 CN11-0028
电子邮箱 news@chinapost.com.cn
京ICP备15035540号-2 京公网安备1104014001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