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19:孩子因疫情不能开学,我每天工作很累,回家还要辅导孩子功课,经常为家庭琐事与伴侣吵架,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刘芬老师:你的问题让我想起“踢猫效应”,在这里分享给你。一位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在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我想,聪明的你已经感知到这故事传递的信息了。人的情绪时刻受到外在人和事的影响,并在不知不觉中被压抑,然后在感觉到安全时释放。当然,什么样的人是最安全的呢?往往是亲近的、弱小的人。这在工作中也是常见的现象,往往寻求帮助的是被“踢”者。但同时,我们也要关注“踢猫”者,他们有情绪但又不能及时得到恰当、有效的排解,致使身边亲近的关系遭到破坏。
社会压力、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使我们自身的情绪很容易被带动,加上如果无法得到很好的及时调整,会更容易造成链条式的连锁反应。这就是目前心理行业比较受大家关注的原因。社会在变化,人的需求更多样,也更焦虑。同时,我们也要特别注意现在的孩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为它往往是家庭矛盾在孩子身上的呈现,比如学习、人际、行为、身体等,都和家庭关系密切相关。孩子是整个社会最弱小的环节,是最容易成为“猫”的人。而孩子们将一代一代地长大,可能成为下一轮“踢猫”的人。
所以,我能理解你因为现实的种种原因导致的情绪波动,不过,也许转移的方向可以有更多选择,比如寻求专业心理服务工作者的帮助等。因为,如果作为情绪源头的你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那么相应地,在家庭中你也能更好地与家人相处,让孩子生活在一个更和谐、家人之间能够相互理解的环境中,身心会更加健康,这也是整个社会都需要的。
问题20:疫情发生后,我所有的生活和工作节奏都被打乱了,每天好像和手机生活在一起,与同事和家人都很少说话,是不是我在疫情之下变得冷漠了?
刘芬老师:虽然这段时间我们的人际交往在减少,但对于你所说的“是不是我在疫情之下变得冷漠了”,我并不认可。
对于你的描述,我比较好奇。因为说的都是现象,缺乏对相应的情绪体验的描述。比如很多人在说一件让自己感到不舒服的事情时,会添加诸如“我很生气”或者“我很害怕”等情绪词。所以,结合你的行为,我想你这段时间的感受应该更多的是“害怕”或者“紧张”“烦躁”等,不知道我猜对了没有。
也许有一个小技巧可以使你能正确看待这一问题。当你看到一件正在发生的事情时,当然主要指负面的事,感受自己的情绪,比如上面提到的紧张、烦躁等,然后再进一步问自己对此事的真实认知。比如“完蛋了,我完全没有能力应对这一切”,“太可怕了,我好想躲得远远的”等。当然,也许有时候是一些头脑中你所担心、害怕的情景的画面等。这样时间一长,你会容易识别出自己为什么会有一些情绪,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行为,而不是武断地给自己一个评价:我变得冷漠了。
这是一个很基础的、我们称为“认知行为”的模式。也就是说,由事件引发对事件的认知,由认知引发情绪,由情绪导致行为,每一个环节都是相连的。这样做的好处是,你比较容易识别出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让自己为自己的行为贴上“冷漠”的标签。
在应对突发灾难时,适当地与自己的感情保持距离是有一定的自我保护作用的。但是,如果日常也是习惯性地这样来描述,就有可能使我们对自己的了解程度降低。所以就目前来说,这只是一个短期保护模式,如果长期应用,则有可能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带来困扰。
相信待疫情过去、生活恢复正常,你能更好地识别自己的情绪和情感,更好地与人相处并从中感受到愉快。□朵朵/绘(本栏目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