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这则仅300来字的短小寓言,为什么能流传千古?我想,主要是从解牛之技得出了解牛之道,又由解牛之道悟出了养生之理,由“技”至“道”,然后又由此道而及彼道,甚至又延伸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
从根本上说,庖丁解牛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认知和掌握规律的过程。开始解牛时,目有全牛,不懂规律;三年之后,目无全牛,认识规律;方今之时,切中肯綮,游刃有余,掌握规律。在此基础上,庖丁还发出了“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的感悟,将解牛之“技”上升到“道”的高度。这个道便在“无厚入有间”与“游刃有余”上。
结合之前的理论学习,再反复品读这则故事,不免有所感悟:庖丁解的这头牛,不正像当前邮政改革发展中遇到的一个个棘手的问题吗?那么,我们从庖丁的解牛之法中,是否能发现一些解难、解题、破题之道?刘爱力董事长结合行业发展实际,提出打造寄递行业“国家队”,坚持以“三个视角”找差距、立标杆,以“三大规律”促改革、求创新,并从时限、成本、服务、市场、IT五大体系的各个方面,不厌其烦、不厌其细、不厌其难地逐一分析,此情此景真如带领全国邮政干部职工寻求中国邮政寄递“解牛”之道!作为省级分公司领导,就是要学习这种庖丁解牛的韧劲、钻劲和恒劲,按照集团党组部署打造寄递“国家队”。
第一,必须要当好行家里手。庖丁之所以在解牛上达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是因为他长期关注于解牛,做到了惟精惟一、纯粹不杂,心无旁骛、念兹在兹,故而所见、所观、所想、所为、所思,无不围绕着解牛这一件事,正所谓“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进而真正悟得解牛之道。
同样,中国邮政打造行业“国家队”、实现“二次崛起”,需要全行业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付出百倍的艰辛努力,否则,既悟不出这个“道”,更不可能践行好这个“道”。作为企业的领导干部,必须提升“八种本领”,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精一行,以必备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作风、专业精神,心无旁骛,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剖析,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分解,一件事情一件事情落实,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推进,做到抓实抓细抓落地,才可能称得上“行家里手”。
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江苏邮政几乎每一项业务都处于完全竞争领域,尤其是寄递业务同时面临成本、时限、服务、价格等多重竞争压力,这就需要我们的各级干部都要具备过硬的专业化能力,持续提升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成为各领域的行家里手,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先机。如果把领导干部能力比作火箭的话,政治引领能力位于最尖端,决定着“火箭飞行”的方向与目标;基础能力位于火箭的最底端,是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基本支撑,完备的知识结构、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的身心素质等基础能力,为“火箭起飞”提供动力;专业化能力位于火箭的中部,则是领导干部履职尽责、发挥作用的关键,是按照既定指令完成“火箭飞行”任务的重要保障。
第二,要善于在抽丝剥茧中找规律、找方法论。“庖丁解牛”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任何事情、任何工作都有规律可循,无论是“解牛”,还是市场发展,都有其内在规律,只有反复实践,掌握其客观规律,才能运用自如、迎刃而解。世界上最大的“力”应该是“规律”,我们做事情最该花的力是“借律用力”。现实中,面对错综复杂的问题,有时满眼是“牛”,无从下手;有时生吞活剥,又剁又砍,费力耗时,却劳而无功。我们应像庖丁那样“依乎天理”,按“道”而行,以有效抓手之‘无厚’,入关键环节之‘有间’,运用科学的方法论“解剖”发展之“牛”。
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它的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迎刃而解;只有做到心到、神到,才有可能达到真正找到所从事工作的规律和本质,做到“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三大规律”“三个视角”,转化成在市场开疆拓土的有力武器,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的实践精神,持续补短板、强弱项。
当前,江苏邮政改革转型已进入“深水区”,留下的都是一些涉及体制机制变革的“硬骨头”,以寄递运输环节为例,我省寄递运输环节件均成本一直相对较高,运用“三个视角”来深入打开分析后,我们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一是邮路组开集中度较低。我省13个地市全部发运一干邮路,最多的地市达到84车次,最少的地市也有11车次,排前4位的地市发运车数占比为52.67%。低于兄弟省份33个百分点。二是我省车型使用吨位明显较低。由于我省邮路组开集中度不高,尚未实现集货运输,导致我省20吨及以上大吨位车型使用较低,从而造成我省干线运输件均成本相对较高。经过测算,20吨以上车型的吨公里单价仅为12吨车型的72.5%。在此背景下,我们提出要加快推进网运“两集中”改革,优化邮路组织,通过提高邮路集中度、实施分片集货、提高集包率、提高大型车辆占比、提高车辆满载率等一系列改革举措来解决运输成本偏高的问题。
第三,学会在见微知著中增强系统性思考。庖丁解牛的过程中也是一个系统性思考的过程。首先,“所见无非牛”,将牛仅仅视作牛,在解牛的时候生解、硬解;再到,“未尝见全牛”,也就是目无全牛,将牛视作多个部位的加总组合,通过实践,逐渐认识到牛各个部位的好解和难解;最后,“更无牛”,也就是眼中无牛,所看到的不再是自然观感下牛的结构体,而是将牛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感知,具备了系统思维,然后就能“不以目视”,最终达到“官知止而神欲行”的境界。从“无非牛”到“全牛”再到“有间”,就是一个系统思维的认知过程。如果说,“无非牛”是俗眼,“全牛”是智眼,那么“有间”便是道眼。练就这个“道眼”,就要在错综复杂的矛盾运动中找准问题、研判问题,做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作为领导干部,要善于从一条邮路、一个案例、一封邮件等“小事件”中找到问题症结,通过把这些“小事”掰开揉碎、捋顺搞透,不断寻找事物内在联系、探求客观规律,在抓小事中带动抓大事,在抓细节中促进抓全局。
总之,《庖丁解牛》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技”的认识与感知,更有“道”的体察与感悟。只要紧紧围绕“国家队”目标,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推改革、抓发展,善作善成、久久为功,坚信中国邮政一定能迎来“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的美妙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