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飞鸿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2020年8月21日 星期

 全文检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眼中的廖奶奶
□吕磊/文 沈忠平 龙景君/图

    

    2015年,已经85岁高龄的廖秀英创办了“廖奶奶”咸鸭蛋专业合作社,先后带领92户贫困户走上致富的道路。年事已高、吃穿不愁、没有经验,廖秀英本可以不这么做,但“帮助别人”是她一生的追求。作为瑞金这片红色沃土养育的中华儿女,廖秀英早已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在脱贫攻坚战中选择迎难而上,把乡亲们的幸福扛在了肩上。这样的廖奶奶注定要被历史铭记,被后人敬仰。 

    作为记者,我们每年都会采访很多人,其中有一些所谓的成功人士,例如各级官员、先进人物、专家学者等。为了能最准确地通过文字还原人物形象,我们总是像侦探或者心理专家一样去审视、发现这些成功人士的真实一面。见的人多了,经验丰富了,稍微深入接触一下,就能知道面前的采访对象是大家口口相传的样子,还是有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8月初,我去了一趟江西省瑞金市的凤岗村,第三次采访廖奶奶。真诚、朴素、刚毅,廖奶奶的人物形象深深地烙在我心里。更令我欣慰的是,从第一次到第二次,再到第三次接触,廖奶奶给我的感觉一直没有变化。这些年即使没有来往,我也总是默默关注曾经的采访对象。他们中的一些人由于名气、身份的变化,已经没有了当初我去采访时的感觉。从这一点上说,我由衷地佩服廖奶奶。 

    “全球减贫经典案例”“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这些年,廖奶奶荣誉满身。不夸张地说,“廖奶奶”这三个字已经从一个普通的人名转变为世界减贫的“中国方案”。按理说,廖奶奶有骄傲的资本,做人做事都可以高调一些,但她却没有这样做,她还是从前那个谦逊、低调的农村老太太。无论地方媒体记者还是中央媒体记者,无论是恰巧路过,还是专程拜访,廖奶奶都会像对待老朋友一样招呼你进屋坐坐,并端上她亲手腌制的咸鸭蛋让你品尝。你想拍照或者与她合影,廖奶奶都不会拒绝,直到你满意为止。“来了就是客。”她总是重复这句话。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廖奶奶都在坚持传承热情好客的中华传统美德。 

    5年来,廖奶奶因合作社的发展壮大而积累了一定个人财富。“廖奶奶”合作社现在的负责人、廖秀英的孙子张杨告诉我,“廖奶奶”品牌的市场价值已接近1000万元。廖奶奶有钱了,但她并没有把钱用于个人享受。走进廖奶奶的家,这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不要说高档家具,甚至找不到一个近两年添置的“大件”。虽然已是年产值500多万元的企业负责人,但张杨和奶奶一样简朴,他的腰带已经严重褪色、褶皱。“不讲究这些,有的用就好。”看我对他的腰带好奇,张杨如此回答。很多人会问,廖奶奶的钱去哪儿了?为了能帮助更多人致富,提高咸鸭蛋产量,“廖奶奶”咸鸭蛋专业合作社不断添置现代化设备;为了能让乡亲们多赚一些钱,廖奶奶一直持续提高社员们的工资待遇,“帮助别人”是她一生的追求。 

    早在2018年,凤岗村的贫困户就脱了贫。其实从那时开始,廖奶奶就可以不用那么拼命了,维持现状让大家有钱赚就好。但她仍在思考如何让乡亲们赚更多钱。“我有一个梦想,想让乡亲们过另外一种生活,就像城里人那样。”廖奶奶告诉我。为了这个梦想,她就像2015年刚创办合作社时一样激情满满,带着乡亲们再一次踏上了征程。这一次,她选择了急流勇退,没有丝毫留恋聚光灯下的鲜花和掌声,“命令”在城里工作的孙子张杨辞职返乡,接过合作社负责人的位子。闲下来的廖奶奶总是憧憬乡亲们未来美好的生活,她说:“原来家里穷,想着有一天能到香港去转转。2017年,我梦想成真,去了香港。我希望富裕起来的乡亲们也可以到外面多走走,看看世界的美好。” 

    离别就是为了下一次相聚。我希望再见到廖奶奶时,她还是从前那个真诚、朴素、刚毅的样子,没有丝毫改变。 

    廖奶奶,好人一生平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 本期版面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PDF软件

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中国邮政报社版权所有
邮发代号 1-100 国内统一刊号 CN11-0028
电子邮箱 news@chinapost.com.cn
京ICP备15035540号-2 京公网安备1104014001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