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余温仍在,大家过得怎么样?是加入“秀恩爱”大军晒了一波礼物,还是“我单身我骄傲”一心工作也自豪?记者可是有点惨,一边被情侣“塞狗粮”酸成一颗柠檬,一边被商家各种七夕促销闪花了眼,最后礼物一个没收到,钱还花出去不少,那叫一个竹篮打水——一场空。
说起“节日经济”,相信不光记者,大家应该都为此“买过单”。国人对生活水平的要求提高了,节日仪式感被炒得热闹非凡,大节小节穿上“马甲”都能变为购物节。就拿今年七夕节前后来说,打开购物APP——“送您30元七夕神券”;刷新闻附广告——“爱TA爱自己,领取专属福利”;下班路过商场——“浪漫七夕,全场七折”……得嘞,甭管是情侣还是单身,都给您安排得明明白白:开启“买买买”模式吧。
为何浪漫节日变成了消费节点?表面上看是商家打折促销的带动,实际上与节日蕴含的情感价值有很大关系。当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的传统乞巧节,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爱情的含义,就演变成了七夕节。愈加重视传统文化的人们逐渐在心里为它保留一席之地,商家再通过情感营销赋予节日仪式感,拉动消费“分分钟”。“礼物代表深深的爱”,钞票哗哗往外拿。尤其是更注重仪式感的年轻一代,妥妥成为“撒狗粮”的主力军。据京东大数据显示,七夕带火“浪漫经济”,购买相关商品的消费者中“85后”用户比去年大幅增长,比京东全站平均消费水平高20%左右。
邮政当然也搭上了这趟爱的快车。打开邮乐网APP,“邮心七夕,乐在期喜,邮政919,千万补贴优先抢”的广告语扑面而来;走进邮政网点,各式各样的七夕活动拉近与客户的距离;许多与“爱”相关的主题邮局,比如上海爱情邮局、云南斗南鲜花邮局等,也纷纷推出线上线下活动,打出邮政品牌。
抓住节日消费热点,把触角伸向年轻消费群,邮政大有可为。
一方面,用好邮政的“粮”。七夕“浪漫经济”是情感消费的典型代表,年轻群体更加注重产品的情感体验,集邮、文创可叠加金融、电商等主题借机推广。应对“节日经济”,邮政可以在产品上附加情感和更多的内涵,打出“感情王牌”。
另一方面,走好邮政的“路”。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爱力在年中工作座谈会上强调,通过协同充分发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效应,打造中国邮政最显著的核心优势。针对节日期间的产品营销,可充分利用邮政线下无处不在的网点、无处不达的邮路,线上微商城、电商平台等销售渠道,多业务、多板块开展协同,形成闭环营销,打造专属于邮政的商业模式。
让各个节日变消费节点,发挥协同优势,把更多的邮政“粮”装上“节日经济”的顺风车,通过邮“路”送到客户面前,中国邮政在行动!这不,眼瞅着邮政“919电商节”马上就来了,“919”过后,国庆、中秋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