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飞鸿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2020年9月4日 星期

 全文检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邮票的故事(下)
——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系列手绘封
□檀怀宇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全世界的博物馆几乎都关门了,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也不例外。几个月以来,疫情在神州大地得到了有效控制,8月18日,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重新对社会开放。我经过提前预约,在这一天走进了久违的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参观,并在旁边的邮票博物馆邮局寄出了一组在疫情防控期间制作的手绘封,作为纪念和回忆。

    蟠龙邮票

    我国邮票始于清晚期,清代邮票的数量、内容和题材都很有限,但邮票印制都很精美。 

    在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的馆藏中,有一套蟠龙邮票,堪称经典。蟠龙邮票是大清邮局脱离海关、光绪皇帝御准开办“大清邮政”以后第一次正式发行的邮票,它是中国邮票史上首次由皇帝御批的邮票。辛亥革命后,蟠龙邮票上被加盖“中华民国”字样接着使用。由于发行量大、存世量大,蟠龙邮票价格亲民,20多年前,一枚蟠龙信销票仅值几元,在更早的改革开放初期,品相好的蟠龙信销票最多值1元。蟠龙邮票就这么广泛保存在邮迷们手中,得到大众的喜爱。 

    绘制蟠龙邮票图案的过程充满震撼与感动,其图案考究,对称的设计给人一种美感,其“网状防伪”十分精妙,也太难模仿,手绘花费的时间比预想的要长很多。绘制完成后,看着这枚手绘封,除了倍感成就,还有些意犹未尽。 

    “半分钱”邮票 

    普13北京建筑普通邮票发行于1964年6月17日,我选择绘制的这枚邮票,图案为天安门城楼,面值为一分半。这枚邮票的面值用今天的眼光看有点儿匪夷所思,中国人民银行从没发行过“半分钱”,为什么要发行这样一枚邮票呢?经历过的人都知道,那个时代物资匮乏,“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是对当时人们过日子的最形象的描述。当时的钱也比现在“值钱”,最便宜的米一斤9分,还得有粮票才能买到。所以,我认为这“一分半”更具时代意义,邮票和实寄邮品最大的意义是“时代标签”,它记录着时代,是时代不可磨灭的鉴证。 

    临摹这枚邮票时,我在选择颜色时遇到了困难,因为买不到“粉红色”的0.3mm的签字笔,只能选择用“玄色”代替。 

    “咕咚” 

    1978年以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代,邮票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气象。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的展柜里就展示了1980年6月1日发行的志号为T.51的特种邮票《童话—“咕咚”》。这套邮票全套4枚邮票+1枚附票,4枚邮票分别描绘了兔子听到“咕咚”拔腿就跑、其他动物跟着跑、雄狮沉着应对、动物们寻找“咕咚”的情景;附票则介绍了每枚邮票图案的内容。其实,这个故事我们小时候都听过,印制成邮票,我认为是为这个故事又增添了一些趣味。 

    这套邮票的面值均为8分,附票并无面值。虽然带有齿孔,但因为没有面值,它不是邮票,不能使用。 

    我选择临摹的是第一枚,邮票用色很简单,但在我临摹它时着色出了问题。在涂绿草地时,那支闪光笔没水了,我只能临时用另一支颜色接近的绿色闪光笔,还得把原来的颜色遮盖住。尽管着色时已经很用心,但还是很容易就能看到痕迹。 

    至此,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系列手绘封的故事告一段落。希望我的文章可以勾起大家对邮票的好奇和对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的向往。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体量巨大,馆藏极为丰富,是“时代标签”的宝库,也将引领一代又一代人走上集邮之路。


    

“蟠龙邮票”手绘封


    

“普13北京建筑普通邮票”手绘封


    

“童话—‘咕咚’邮票”手绘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 本期版面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PDF软件

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中国邮政报社版权所有
邮发代号 1-100 国内统一刊号 CN11-0028
电子邮箱 news@chinapost.com.cn
京ICP备15035540号-2 京公网安备1104014001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