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飞鸿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2020年11月25日 星期

 全文检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工人”的“双11”修行
□陈大发

    “马上‘双11’了,有啥需要买的吗?”临近“剁手节”,手机里此起彼伏的商户发来的优惠短信,提醒我可以奉上一份“高性价比”的孝心。 

    “抽纸、厕纸、厨房纸,洗衣液、洗手液、消毒液……谢绝购买,存货如山!!!”母亲用3个感叹号表达了内心的拒绝,并辅以一张塞得满满当当的储物柜照片,其中一套购于3年前的洗护套装甚至还没拆包装。 

    瞬间,我get到了母上大人的意思。 

    回想起几年前的“双11”,谁还不是个“剁手Girl”呢。一目了然的优惠信息、直截了当的满减券,刚需快消品量贩式购买,好划算;高冷奢侈品三折起售,买买买……为了对购物狂欢节示以尊重,“薅羊毛党们”不仅砍掉了“双11”前两个月所有不必要的网购支出,还从各个渠道准备“剁手”攻略,甚至连“‘双11’准备买啥”也演变成了拯救电梯社交尴尬的最佳话题。 

    “双11”后的一周,每一份从门卫处取回快递的喜悦,都和保安大叔的焦躁情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双11”变味了呢?冲动消费后,被“买家秀”反差刺激形成的大规模退货固然是原因之一,但近年来日益增高的参与门槛,也饱受“薅羊毛党们”的吐槽。 

    首当其冲的便是越来越复杂的“优惠套餐”,万券齐发、会场大额券、店铺通用券、入会得无门槛券、内部隐藏券、1元预约抢券、购买小样送“双11”回购券、收藏领券、积分兑券、抽奖领券、定点抢无门槛券……花样繁多的复杂程度简直就像一道烧脑的奥数题。算术不好的被商家套路,那是分分钟的事。 

    其次,是原本单纯的购物体验被捆绑了太多额外支出。例如,这两年推出的“开车”“养猫”“战队PK”,本意是基于粉丝社交关系实现“以老带新”的快速裂变,但硬币的另一面则是一定程度的人际压力,在难以启齿的暧昧境地左右摇摆。在这一点,我和我那些熟或不熟的朋友都可以证明,每天尴尬地思索今天给谁发链接着实是一件烧脑的事情。 

    再有,受到算法、大数据、主播议价能力的影响,网络购物环境也愈加不透明,个体要找到某一产品的全网最低价,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当然,另外一个不该被忽视的原因是,在零售端的利润挤压下,用户已经形成了常态化的网购习惯,每天登陆APP,签到、领券、满减等活动力度已经很可观,又何必凑“双11”的热闹。 

    不过,换句话说,随着年岁渐长,能让我们冲动的事也越来越少,喜欢就买,想要就占有,熬个小夜随缘抢购,换来内心的片刻安宁,也是当代“打工人”的修行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 本期版面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PDF软件

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中国邮政报社版权所有
邮发代号 1-100 国内统一刊号 CN11-0028
电子邮箱 news@chinapost.com.cn
京ICP备15035540号-2 京公网安备110401400186号